金门人物逸事
在洛宁史上,金门川不仅有名,而且总是披着神秘的外衣,具有浓重的传奇色彩。早在方国时代,这里就有王召(王召村)之地;在乡里时代,这里又有德里(德里村)之村;在两汉时期,这里不仅有王莽撵刘秀的美好传说,而且还有金门亭、金门坞的记载;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开始,这里先是有金门城,进而有金门县、北陆县,最后又有金门郡。据《文献通考》记载:“金门山城,东、南、北三面峭绝天险,周置兵以防齐。
至今,在陈吴村东的原头上仍然矗立着一处老寨遗址。据附近的老年人讲,该寨年代久远。在明清之际,寨里还有十几座四合院,十二口古井,且在寨墙上边可以通车,寨墙四角设有炮楼,寨内有通向寨外的暗道。从建筑的规模和格局上看,绝非一般的山寨可比,应为古时的金门山城。至于金门县和金门郡是否也建在这里,有待于进一步考古验证。
金门古寨遗址
“金门山下金门川,金门川里出大官。”明清时代,这里有张论、张鼎延、张璿祖孙三代进士,位高权重,声名显赫,又有韦仪、师佐、雷冲霓、韦应麒、韦衮等文臣武将和历史名人名载史册。洛宁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是东汉末年金门人张赭领导的;洛宁辛亥***的第一面旗帜,是许幼平在金门第一次举起⋯⋯洛宁历史上的一桩桩、一件件大事情似乎都与金门脱不了干系。
金门川的真正兴盛可以用四个阶段来概括:第一个阶段是上古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汉魏时期,第三个阶段是南北朝时期,第四个阶段是明清时期。其中最热闹的应该是自汉魏至南北朝的七百余年,而最鼎盛的当然是明末清初的近百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金门川一直占据着洛宁的半壁江山。
在民国六年《洛宁县志》中,记录有许多张论、张鼎延及其子张琯、张璿以及其儿女亲家王铎描写金门川的诗句。譬如:张琯在睦州做官时写的《思金门德里村》两首,其一:
严陵亦可爱,不若老金门。
古柏延山径,修篁覆涧根。
一川青翠色,万里高低原。
归去何知日,埋名几旦昏。
其二:
世事逢今日,孤村已久墟。
鹿原留姓字,凤管伴籧篨。
苍白浮云变,干戈故国余。
何时幽竹下,负耜种山蔬。
可见金门川东边的谷圭原在古代曾称 “鹿原”,在鹿原的下边至今还有个村子叫禄地(禄为 “鹿”的谐音)。
张璿也写有两首 《思金门德里村》,其一:
山势如金门,吾家旧有村。
入秋红叶满,落日淡烟屯。
峦凤吟清昼,蛟龙伏老根。
他年烝鼎后,高卧看朝暾。
其二:
金竹吾高祖,结庐金竹宫。
暑凉山旦暮,作息涧西东。
何地寻闲鹤?几年啸大凤。
萧萧嶰谷里,世外有洪蒙。
清康熙年间,家在新安县的户部侍郎吕履恒也写有一首 《金门山眺望》:
隐隐青冥里,高高八九峰。
云涛翻海日,涌出金芙蓉。
地肃千岩竹,天鸣万壑钟。
右军遗片石,风雨护蛟龙。
在金门川,至今还流传着许多传奇人物和奇闻逸事。据说在古时金门川里有个姜员外,有良田万顷,家财万贯。他虽然非常富有,却也贪悭成性,为富不仁。有一年遇天大旱,从正月到六月都没下雨,田间颗粒无收,老百姓苦不堪言。这边姜员外却天天跷着二郎腿,摇着芭蕉扇,吃着白面馍,赛过活神仙,口中还扬言:“我家有三盘龙拉磨,三盘龙推碾。就是十年不下雨,我照样吃肉喝酒有白面,要想饿死我姜员外,除非天塌龙叫唤。”谁知这话被玉皇大帝听到了,便派太白金星化装成一个老头,来到姜员外家门前,正好看见姜员外的老婆用鸡蛋煎饼在给孙子擦屁股。太白金星急忙上前拦阻道:“这多可惜呀!这么大旱的天,你有这些白面白馍,周济周济穷人吧!”这时姜员外恰好从门里走出,一见老汉伸腿就是一脚,把老汉踢倒在地,指着老汉的鼻子高声呵斥道:“天旱不旱碍我球事!我家有的是白米白面,用你老汉瞎管闲事?”太白金星从地上爬起来还要争辩,姜家的一个家奴连忙把他拉到一边,偷偷塞给他两个白馍,打发他赶快走开。太白金星眼含热泪千恩万谢,临走时悄悄告诉他:“六月六正当午时,你听到雷声赶快登上九女山。你要看见有两只羊在抵头,就赶紧把它们撵开。事关天机,你千万不要告诉别人,切记!切记!”老汉说罢,飘然而去。
等到六月初六这天,眼见天上晴空如洗,万里无云。一到正午时分,天空突然响起一声炸雷,惊天动地。姜家的那个家奴赶紧爬上九女山,只见山坳里果然有两只山羊在抵头,家奴拿起羊鞭便打。那两只山羊受到惊吓,掉头往山下跑去,一直跑到金门川的川口就不见了。顷刻间,只见沿着这两只山羊跑过的路线发起了两股洪水,这两股洪水从九女山顶倾泻而下,首先冲毁了姜员外所住的姜凹村。姜家老小顷刻间命丧黄泉。洪水过后,姜家仅剩下门前的一堵影门墙还立在那里。姜家的闺女听说娘家被水冲了,连忙跑来看个究竟,她眼
看娘家墙倒屋塌,人去楼空,就扶着影门墙号啕大哭起来,不料影门墙轰然倒塌,姜家剩下的最后一根苗儿也没了。而那个善良的家奴却得以逃生。这就是所谓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命该如此,劫数难逃!
现在,在陈吴东边的谷圭原上有两道深沟,据说就是当年那两只山羊跑过发出的洪水冲出来的后来人们把这两道沟取名“羊长沟”。
想当年,在金门川盛传的有 “金门三奇人”,这三奇人就是禄地的李痿、谷丰村的段汉山和寨子村的韦衮。这里先说说李痿和段汉山的故事。
李痿住在金门川的禄地村,自幼父母早亡,依靠姐姐抚养成人。他从小摔坏了右腿落下残疾,是个瘸子。姐姐出嫁后,自己独自生活,整日蓬头垢面,性格孤僻,活像个 “混鬼”。到17岁那年,李痿上山拾柴突然失踪了。一百天后他突然回到村里,像变了一个人,衣衫齐整,面色红润,说起话来头头是道,彬彬有礼。还很讲义气,时常帮助穷人,街坊邻居,只要谁家有事,他都有求必应。
一天,有个邻居求他帮忙锄地,他满口应承。出门时,李痿假装临时有事,叫邻居先把锄捎到地里,并嘱咐他一定把锄扎好,自己随后便到。邻居来到地里刚把锄头扎好,就见那锄头挥动如飞,眨眼间就锄好了一大片。邻居好生诧异,赶忙沿着回头路来找李痿,谁知走进李痿家院子,见他还在屋檐下摇着扇子哼小曲儿。邻居连忙把地里的事一五一十告诉给李痿。李痿嘿嘿一笑:“你不是要我帮你锄地吗?这还不简单。你再回去看看,如果地未锄完,我请你喝酒!”
李痿的邻居将信将疑,跑到地里一看,地果然锄完了,回来千恩万谢,非要请李痿到家里“坐坐”,李痿淡然一笑:“区区小事,何足挂齿!”从此以后,李痿声名大振,越传越神。这话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到了李痿的姐姐那里。姐姐这天领着孩子狗蛋来找李痿,先把孩子一脚踢翻在地,喝令他给舅舅跪下,然后再双手作揖央求李痿说:“你还管不管你外甥?他也老大不小了,家里没钱连个媳妇都娶不来。”李痿连忙把外甥拉起来,答应姐姐只要狗蛋听话,娶个媳妇又有何难!
等到第二天,狗蛋缠着李痿要娶媳妇的钱。李痿被逼无奈,就从地上捡起一块木炭在墙上画了一座城门的样子,告诉他:“等到天黑以后,你进城闭着眼睛只管向僻静处走。边走边摸,摸到一块银子就赶紧揣到怀里往回走。切莫贪心,千万不要睁眼。”狗蛋照着舅舅说的进城果然摸着了一块银子,结果还没等到娶媳妇提亲,银子就花完了。过了几天,他想照着舅舅的说法再进城摸银子,还想着这次要摸就多摸点儿。于是,他摸了两块银子往回走,谁知在关键时候,银子压折了裤带儿,都掉在了地上。情急之下,他睁开眼睛四下张望,忽然听到身后有人大喊“抓贼”。狗蛋还没反应过来,就被几个衙役抓住了。衙役把他带到官府去审问,还没等用刑,他就把舅舅给招出来了。衙门立即派人前往禄地村去抓李痿。
等衙役们赶到禄地村抓人时,只见李痿家大门紧闭,经询问邻居知道,李痿去王范赶集去了,他们立即带着狗蛋到王范街。在狗蛋的指认下,衙役们终于看见了李痿,但就是撵不上他。他们走得快,李痿也走得快;他们走慢了,李痿也停下来。气得没辙,衙役们就用两头包抄的办法,把李痿夹在中间,让他无处可逃。刹那间,李痿看见街旁有个卖瓦盆瓦瓮的,便纵身跳进一个瓦瓮里,衙役们连忙把瓦瓮盖上,拿绳子㧢起来抬到了县衙门。县官知道李痿很有能耐,就让衙役们连夜把他抬到省府衙门,并嘱咐他们路上千万不要揭开瓦瓮盖。衙役们谨遵嘱咐用了五天五夜才把李痿抬到河南府。府官升堂点李痿的名字,李痿在瓦瓮里高声答应。但等揭开瓦瓮一看,里面不见李痿的人影。府官觉得蹊跷,当即写了一封奏折,让衙役把李痿火速送往京城审理。
衙役们知道了李痿的本事,一路上不敢怠慢。他们每走二里路就对着瓦瓮喊一声 “李痿”,听见李痿在瓮里答应才放心。一个月后,衙役们终于把李痿抬到了金銮殿上。皇上对着瓦瓮叫一声 “李痿”,李痿在瓦瓮里答应一声。“草民在!”皇上让侍卫把瓦瓮围得严严实实,叫衙役把瓦瓮打开,里边还是什么也没有。再叫一声“李痿”,瓮里照样有人答应。皇上大怒,命人把瓦瓮砸烂。衙役们拿起一块破碎的瓦片叫一声“李痿”,瓦片居然还在答应。皇上无可奈何地说:“李痿啊李痿,你真是个打乐神(方言:好开玩笑的人)。”李痿突然从瓦片里跳出来,跪在皇上面前说:“谢谢皇上恩赐!”皇上被弄得哭笑不得,但因为皇上是金口玉言,不好再说什么,就见好收场,赦李痿无罪,予以释放。从此,李痿被皇上封为“打乐神”,好赖也算一路神仙了。
谷圭的段汉山是个阴阳先生。传说,段汉山道行很深,能使神抬轿、鬼推磨。南山上有块石头,段汉山敲几下,连县官都坐不稳当。还有人说,金门川里张家坟有棵柏树是只雄凤凰,谷圭原上段家坟有棵柏树是只雌凤凰,每到乞巧节的夜晚两只凤凰就会秘密约会,互相交配。段汉山觉得这有伤风化,会对段家不利,就趁张家不备偷偷把他家坟里的柏树给弄死了。可谁知段家坟里的雌凤凰见恋人暴亡,自己也气死了。
段汉山临死时,给两个儿子交代说:“我死后第三天,你们抬着棺木在原上转悠,遇见人背牛、鱼打鼓、兔敲锣,要就地下葬,百日之内不准动哭声。”到那天,段汉山的两个儿子叫人抬着父亲的棺木,敲着鼓,打着锣,在谷圭原上到处转,突然看见一个农夫赶着牛,背着牛娃回家。原来,他家的老黄牛在地里生了牛娃,不得不把牛娃背上。正在这时,一只鱼叼(也叫鱼鹰)从天上飞过,嘴里的鱼掉下来落在鼓上。鼓声未落,一只受惊的兔子飞过来撞在了锣上。段家的两个儿子立即让众人把棺木放下来,就地打墓,当日安葬。
到了第九十九天,段汉山的两个儿子进城买供品,准备第二天给父亲过“百日”,当他们来到南城门外时,天还没有大亮。县官梦见有两条白龙在南城门外,便命令衙役前往查看。衙役来到南城门外,见是两个穿着白孝衣的孝子,就把他们带进了县衙。县官问他们进城干啥,两个儿子如实供述了其父亲埋葬的经过。县官听了非常吃惊,马上带人去谷圭原上挖开段汉山的墓穴,只见里边有许多料礓娃儿(当地一种介于石头和土块的石块),都穿着蟒袍,系着玉带,有的正在骑马,有的正在上轿。县官倒吸一口凉气,说:“再晚一天,段家后人就会出很多大官,谁来这里也坐不稳了!”
来源:《洛宁史话》
作者: 周流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