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虚中、徐子平创立算命术以后,算命的少不了要和天干地支打交道,否则便就寸步难行。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又称“干枝”。前人有云:“夫干,犹木之干,强而为阳;支,犹木之枝,弱而为阴。”可见称为干支的原始用意。
天干的数目有十位,它们的依次顺序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的数目有十二位,它们的依次顺序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因为天干地支原是取意于树木,所以,对于它们的原始意义,有这样有趣的说法:
1.天干
〔甲〕象草木破土而萌,阳在内而被阴包裹。
〔乙〕草木初生,枝叶柔软屈曲。
〔丙〕丙,炳也,如赫赫太阳,炎炎火光,万皆炳然著见而明。
〔丁〕草木成长壮实,好比人的成长。
〔戊〕茂也,象征大地草木茂盛。
〔己〕起也,纪也,万物抑屈而起,有形可纪。
〔庚〕更也,秋收而待来春。
〔辛〕金味辛,物成而后有味。又有认为,辛苦新也,万物肃然更改,秀实新成。
〔壬〕妊也,阳气潜伏地中,万物怀妊。
〔癸〕摇也,万物闭藏,怀妊地下,揆然萌芽。
2.地支
〔子〕孽也,草木种子,吸土中水分而出,为一阳萌生的开始。
〔丑〕草木在土中出芽,屈曲着将要冒出地面。
〔寅〕演也,津也,寒土中屈曲的草木,迎着春阳从地面伸展。
〔卯〕茂也,日照东方,万物滋茂。
〔辰〕震也,万物震而长起,阴气生发已经过半。
〔巳〕起也,万物生长而起,阴气消尽,纯阳无阴。
〔午〕万物丰满长大,阳气充盛,阴气开始萌生。
〔未〕味也,果实成熟而有滋味。
〔申〕身也,物体都已长成。
〔酉〕緧也,万物到这时都緧缩收敛。
〔戌〕灭也,草木凋零,生气灭绝。
〔亥〕劾也,阴气劾杀万物,到此已达极点。
据说,对于这种有趣的天干地支,发明者是四五千年前上古轩辕时期的大尧氏。起先,天干仅是用来记日,因为每个月的天数都是以日进位的;地支用来记月,因为一年十二个月,正好用十二地支来相配。可是随之不久,人们感到单用天干记日,每个月里仍然会有三天同一天干,所以便用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分别依次搭配起来的办法来记日期,如《尚书·顾命》就有“惟四月哉生魄,王不择。甲子,王乃洮颂水,相被冕服,凭玉几”的记载,这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四月初,王的身体很不舒服。
甲子这一天,王才沐发洗脸,太仆为王穿上礼服,王依在玉几上坐着。后来,干支记日的办法又被渐渐引进到了记年、记月和记时。这样,干支记年、记月、记日、记时的一整套体系就在实践过程中,渐次地形成了。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最小公倍数是六十,所以它们依次从头结合到底一个循环,通称“六十甲子”。这“六十甲子”的次第是:
1甲子2乙丑3丙寅4丁卯5戊辰
6己巳7庚午8辛未9壬申10癸酉
11甲戌12乙亥13丙子14丁丑15戊寅
16己卯17庚辰18辛巳19壬午20癸未
21甲申22乙酉23丙戌24丁亥25戊子
26己丑27庚寅28辛卯29壬辰30癸巳
31甲午32乙未33丙申34丁酉35戊戌
36己亥37庚子38辛丑39壬寅40癸卯
41甲辰42乙巳43丙午44丁未45戊申
46己酉47庚戌48辛亥49壬子50癸丑
51甲寅52乙卯53丙辰54丁巳55戊午
56己未57庚申58辛酉59壬戌60癸亥
以上“六十甲子”,每个单位都可按照先后顺序分别代表不同的年、月、日、时。比如以日为例,清代道光二十二年壬寅(1842)农历四月十一日是己亥,那末四月十二日、十三日就可顺次推知为庚子、辛丑……,四月十日、九日就可逆次推知为戊戌、丁酉……。这样六十甲子循环往复,周而复始,以至无穷。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历法混乱,夏历、殷历和周历同时并存。三种历法之间的主要区别是每年开头的月建不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改用夏历建亥之月的十月为一年的开头。此后直到公元前104年汉武帝改用太阳历,才正式确定以夏历建寅之月的正月,作为一年的开头。打这以后的二千年间,除了王莽、魏明帝时一度改用殷历,唐代武则天和唐肃宗一度改用周历,一般都以夏历的寅月作为一年发起始。现将夏历建寅之月作为岁首的记月之外,古人还用十二地支记时,这样一个昼夜下来,就是十二个时辰。
这用现在的时间概念来说,每个时辰恰好等于两个小时。所谓“小时”就是“小时辰”,也就是“半个时辰”的意思。时辰和小时的对照情况,仍用清晰的表格形式反映如下:
表里的俗称,是指十二时辰在古代的一种通俗叫法。这种俗称,主要是借助一些自然特征和生物特征来表示的。“鸡鸣”、“人定”,借助于半夜鸡叫和人入夜睡觉的特征。“食时”、“晡时”,借助吃饭时刻表示时间。古人一日两餐,早饭在日出以后,隅中以前,所以称这段时间为“巳”时;晚饭在日映(太阳偏西)以后,日入以前,所以称这段时间为“哺时”。除此之外,其余留下的八个时间俗称,多一太阳位置为说要特征来表示的。这里要注意的是对于子时的划分,因为上半时在夜半前,所以属上一天,下半时在夜半后,所以属下一天。
在十二时辰化为现代时间上,如果碰上夏时制,我们可作相应的调整,如原来的寅时是凌晨3点到4点到5点59分59秒,夏时制则可顺推为4点到5点59分59秒。其他时辰也按照这样规律类推。
值得一提的是,用十二地支所记月、时是固定不变的,如子月必定是十一月,子时必定是夜半23到24点,然而与之相配的天干却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循环往复的顺序是如前所说的“六十甲子”。
在年份上,满六十甲子称为一个花甲。人们平时常说“年逾花甲”,就是超过六十岁的意思。记年时,满一个甲子后再从头算起,也和记日一样,周而复始,如环无端。如咸丰十年(1860)是庚申年,那末咸丰十一年顺推就是辛酉年,咸丰九年倒推就是己未年。隔六十年后又从庚申开始,再依次记叙下去。
干支记年的办法和现在记年的办法比较起来,虽然笨拙得多,但它在我国历史上,却差不多一直沿用到清朝灭亡以前的整个历史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