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滚滚君,一个浅薄无知的历史爱好者。
上一期我们讲了武则天的母亲荣国夫人杨氏,留下了一件她晚年最炸裂的事情,没有讲到。
本期我们不急着填这个坑,先把目光集中在武则天的姐姐——武顺一家身上。
在查找资料的时候,滚滚君看到了很多争议和问题,所以本期内容分为上下两个部分:
上半部分,讲史书上的武顺一家;
下半部分,讲关于武顺一家的争议和问题。
史书上的武顺一家
武则天的姐姐,史书没有记载其名字,一般称其为韩国夫人。
在《集古录目》、《金石录》里,记载了她碑文的部分信息:
唐郑国夫人武氏碑 司列少常伯李安期撰 前戎卫兵曹参军殷仲容八分书
夫人名顺,字(缺一字)则,太原寿阳人。武后之妹(疑似抄错,应该是“姊”),司卫卿贺兰安石之妻,封韩国夫人,追赠郑国。碑以乾封三年立。
——《集古录目》
第六百八十二 唐郑国夫人武氏碑上 李安期撰殷仲容八分书乾封二年二月
第六百八十三 唐郑国夫人武氏碑下
——《金石录》
由此我们能知道,她叫武顺,字某则,据说这个字可能是“明”,那就是明则。
如果武顺和她两个妹妹的名、字都是一个风格,那么武则天的原名不会是媚娘、如意或类似风格的名。
《新唐书》说,“武媚”是唐太宗赐给武则天的名字:
既见帝,赐号武媚。
这也正好能说明,武则天长得很美,但名字并不妩媚,所以唐太宗给她“赐号武媚”。
当然,以上都是推测,毕竟她们三姐妹,也就只有大姐的名是能确定的。
武则天当上皇后之后,武顺被封为韩国夫人。
后来,武顺去世,被追赠为郑国夫人。
下面,我们综合新旧《唐书》、《资治通鉴》等史书,讲讲武顺一家的故事。
武顺早年与贺兰安石成婚,生有一子贺兰敏之、一女贺兰氏,之后贺兰安石去世了。
(注:史***载为“贺兰越石”,贺兰敏之墓志铭记载其父为“贺兰安石”,越石、安石分别是同一人的名、字,还是不同之人,目前有争议。视频里采用墓志铭记载的“安石”。)
在这个过程中,武则天在唐太宗李世民的后宫里当才人。
太宗驾崩,高宗即位,武则天从感业寺被接回了高宗后宫,之后武顺也成了高宗的情人。
多年后还有传闻说,武则天的第二个儿子李贤,就是武顺和唐高宗所生,只是被养在武则天名下——这个传闻我们后面讨论。
等武则天当了皇后,作为姐姐的武顺也被封为了韩国夫人;之后,武顺的女儿贺兰氏也成了唐高宗的情人。
武顺去世后,唐高宗先把贺兰氏封为魏国夫人,然后又想让贺兰氏成为自己的正式妃嫔,但武则天不同意,这事就卡住了:
韩国出入禁中,一女国姝,帝皆宠之。 韩国卒,女封魏国夫人,欲以备嫔职,难於后,未决。
上期说过,武则天的哥哥、堂哥们早年对荣国夫人母女不好,后来靠着皇后哥哥的身份升了官,又得罪了荣国夫人,就被贬到地方当刺史了。
此时,武元庆已经去世了,而武元爽、武惟良、武怀运,还在地方上当刺史呢。
等唐高宗和武则天去泰山封禅的时候,武惟良他们作为刺史,自然也要赶过来的。
新旧《唐书》说,封禅完,回到京城后,武则天先让唐高宗去荣国夫人家做客。
当时贺兰氏也在,武则天让人偷偷在武惟良等的献食里下了毒,拿给贺兰氏吃:
时韩国夫人之女贺兰氏在宫中,颇承恩宠。则天意欲除之,讽高宗幸其母宅,因惟良等献食,则天密令人以毒药贮贺兰氏食中,贺兰氏食之,暴卒,归罪于惟良、怀运,乃诛之。
——《旧唐书》
于是,韩国有女在宫中,帝尤爱幸。后欲并杀之,即导帝幸其母所,惟良等上食,后寘堇焉,贺兰食之,暴死。
——《新唐书》
最后,贺兰氏被毒死,武惟良、武怀运背了锅,被处死,连姓都改成了侮辱性质的“蝮”,武元爽等被流放而死。
《资治通鉴》则没有采用《旧唐书》的说法,而是采用了《实录》的记载:
旧传云:“后讽上幸杨氏宅,惟良等献食。”今从《实录》。
——《资治通鉴考异》
所以《资治通鉴》没有提“武则天引导唐高宗去荣国夫人家”一事,直接就是武则天在武惟良等人的献食里下毒,毒死了贺兰氏,归罪于武惟良等人:
惟良、怀运与诸州刺史诣泰山朝觐,从至京师,惟良等献食。后密置毒醢中,使魏国食之,暴卒,因归罪于惟良、怀运,……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还提到,武怀运有个早逝的哥哥叫武怀亮,武怀亮的妻子善氏“尤不礼于荣国(夫人)”。
现在,善氏也被投毒案牵连,没入掖庭。
荣国夫人就让武则天:
怀运兄怀亮早卒,其妻善氏尤不礼于荣国,坐惟良等没入掖庭,荣国令后以他事束棘鞭之,肉尽见骨而死。
再说贺兰敏之。
可以说,他原本是武则天最看好、最想栽培的娘家后辈,二十来岁就身居高位。
武则天让他改姓武,继承武士彟的周国公爵位。
敏之年轻,长得又好,用史书的话说就是“年少色美”。
他做过一些文学、史学方面的工作,主编过一百卷《三十国春秋》:
仍令(敏之)鸠集学士李嗣真、吴兢之徒,于兰台刊正经史,并著撰传记。
《三十国春秋》三十卷萧方等撰。又一百卷武敏之撰。
且书法不错,兴福寺的石碑上,面文是他所书的《金刚经》:
修德坊,兴福寺,本左领军大将军、彭国公王君廓宅。贞观八年,太宗为太穆皇后窦氏追福立。制度华丽,为京城之壮观。寺内有碑,面文,贺兰敏之写《金刚经》;阴文,寺僧怀仁集王羲之书写太宗《圣教序》及高宗《述圣记》,为时所重。
但新旧《唐书》里都提到过这么一个故事,大意就是,真正有才华的李嗣真,一早看出没啥才华还恃宠而骄的贺兰敏之迟早要完,赶紧躲得远远的:
李嗣真,滑州匡城人也。父彦琮,赵州长史。嗣真博学晓音律,兼善阴阳推算之术。弱冠明经举,补许州司功。时左侍极贺兰敏之受诏于东台修撰,奏嗣真弘文馆参预其事。嗣真与同时学士刘献臣、徐昭俱称少俊,馆中号为“三少”。敏之既恃宠骄盈,嗣真知其必败,谓所亲曰:“此非庇身之所也。”因咸亨年京中大饥,乃求出,补义乌令。无何,敏之败,修撰官皆连坐流放,嗣真独不预焉。
——《旧唐书》
李嗣真,字承胄,赵州柏人人。多艺数,举明经,中之,累调许州司功参军。 贺兰敏之修撰东台,表嗣真直弘文馆,与学士刘献臣、徐昭皆少有名,号“三少”。 高宗东封还,诏赠孔子太师,命有司为祝,司文郎中雷少颍文不称旨,更命嗣真, 成不淹顷,帝览称善,诏加两阶。敏之等倚恩自如,嗣真不喜,求补义乌令。敏之败,学士多连坐,嗣真独免。
——《新唐书》
不久之后,贺兰敏之果然出事了,连带着很多学士也被流放了。
那他是怎样一步步走向这个结局的呢?
其中一个关键事件,就是他的妹妹贺兰氏之死:
魏国夫人之死也,上见敏之,悲泣曰:“向吾出视朝犹无恙,退朝已不救,何仓卒如此!”敏之号哭不对。后闻之,曰:“此儿疑我!”由是恶之。
贺兰氏被毒死后,唐高宗对着敏之哭诉:我上朝的时候你的妹妹还没事,退朝她不行了,怎么这么快人就没了呢?
敏之号哭不答——说白了,就是他不按武则天剧本走,或者说,他没有被事先通气、但察觉到了事情不对,用“号哭不答”做反抗。
武则天知道之后,说,这孩子怀疑我呢!此后就厌恶他了。
当然,这只是他与姨母武则天彼此怀疑、对立的开端,而造成他结局的直接原因,还得是他自己干的那些事。
下面我们看看,贺兰敏之到底有多少宗罪:
第一,强奸准太子妃杨氏及太平公主的宫女。
又司卫少卿杨思俭女有殊色,高宗及则天自选以为太子妃,成有定日矣,敏之又逼而淫焉。
司卫少卿杨思俭的女儿很漂亮,被选为太子妃。
这位杨思俭是荣国夫人的伯父扬雄的孙子,论起来大家都是亲戚。
结果,还没等正式结婚,杨家姑娘就被贺兰敏之“逼而淫之”。
可怜的杨家姑娘之后如何了,史书没记载;太子李弘什么反应,史书也没说,只说几年之后,李弘娶了裴矩道之女裴氏为太子妃:
(咸亨四年/673年)二月壬午,以左金吾将军裴居道女为皇太子弘妃。
又召诣东都,纳右卫将军裴居道女为妃。所司奏以白雁为贽,适会苑中获白雁,高宗喜曰:“汉获硃雁,遂为乐府;今获白雁,得为婚贽。彼礼但成谣颂,此礼便首人伦,异代相望,我无惭德也。”裴氏甚有妇礼,高宗尝谓侍臣曰:“东宫内政,吾无忧矣。”
这个时候,李弘已经二十一岁了,贺兰敏之也死了两年了。
但当时的贺兰敏之,并没被追究,所以胆子是越来越大:
时太平公主尚幼,往来荣国之家,宫人侍行,又尝为敏之所逼。
年幼的太平公主去外祖母荣国夫人家玩,她随行的宫女又被贺兰敏之强奸了。
第二,他与外祖母荣国夫人私通:
敏之既年少色美,烝于荣国夫人,恃宠多愆犯,则天颇不悦之。
这事放现在耸人听闻,放古代更不用说。
“十恶不赦”的“十恶”里,有一“恶”叫“内乱”,不知道贺兰敏之和荣国夫人的事算不算内乱。
而贺兰敏之干那么多坏事都没被追究,也有荣国夫人袒护的原因。
第三,荣国夫人去世后,贺兰敏之也不收敛,还在丧期内,就把孝服脱了,穿吉服,奏妓乐:
及在荣国服内,私释衰绖,著吉服,奏妓乐。
第四,武则天拿出珍宝财物,让贺兰敏之造佛像,给荣国夫人追福,敏之自己拿去用了:
则天出内大瑞锦,令敏之造佛像追福,敏之自隐用之。
这样看下来,贺兰敏之人品卑劣、罪孽深重,可不光得罪了武则天,简直就是在当时天底下最有权势的那拨人的雷区上蹦迪。
他的结局怎么样呢?
《旧唐书》说,奸污事发,他在被流放过程中自缢:
俄而奸污事发,配流雷州,行至韶州,以马缰自缢而死。
——《旧唐书》
《新唐书》和《资治通鉴》说,武则天直接曝光了他的罪恶,《资治通鉴》还说他是流放途中被人勒死,应该是指武则天让人动的手:
后叠数怒,至此暴其恶,流雷州,表复故姓,道中自经死。
——《新唐书》
后于是表言敏之前后罪恶,请加窜逐。六月,丙子,敕流雷州,复其本姓。至韶州,以马缰绞死。
——《资治通鉴》
以上基本是史书上对于武顺一家的记载,这一幕幕的,确实够精彩。
然而,学界对于以上的内容有不少争议,我们按人物来一个一个说。
学术界的各种争议
【武顺】
先看武顺,关于她的内容其实非常少,她的碑文也只有很少一部分信息保留下来了,非常可惜。
关于武顺最大的争议是:
她到底是不是李贤的生母?
我们先看下武则天前四个孩子的出生时间:
永徽三年(652年),李弘出生。
大概在永徽四年,小公主出生。
永徽五年十二月戊午日(655年1月29日),李贤出生。
显庆元年十一月乙丑日(656年11月26日),李显出生。
那“李贤是韩国夫人武顺所生”的这个传闻,是什么时候开始流传的呢?
——在李贤当太子的时候。
而李贤当太子时,武顺、贺兰敏之、贺兰氏都已经死了。
现在我们把两方论点、论据摆出来。
如果论点是“武顺为李贤生母”的传言是真,那么论据在于:
武则天在短短几年之内,生了四个孩子,尤其前三年基本是一年一个,这个生育间隔是不是太短了?
武则天为什么不留在宫里待产,为什么十二月份,这么冷的时候,和唐高宗去昭陵?
武则天似乎不喜欢李贤,这也可以佐证李贤不是她亲生的呀。
如果论点是“武顺为李贤生母”的传言是假,武则天就是李贤的亲生母亲,那么论据在于:
武则天怀上李贤的时候,是废王立武最激烈的时候,她跟着唐高宗拜谒昭陵,就是想给自己增加合法性嘛。
武则天那几年生育间隔短,生李贤还是在大冬天去昭陵的路上,那不能说明李贤不是她亲生的,反而能说明武则天生育时遭了不少罪、吃了不少苦。
如果李贤不是武则天亲生的,为什么等他当了太子,才有这个身世传闻呢?
至于武则天似乎不喜欢李贤这个问题,也好解释,当父母的确实很难一碗水端平:
我不喜欢这个孩子的脾气,我喜欢那个孩子经常跟我撒娇。
这个孩子出生的时候我忙得没时间照顾,所以我俩关系不亲;那个孩子出生的时候,我有较多的时间照顾,所以我俩关系很亲密……
更重要的是,武则天和李贤还不是简单的母子关系,还有皇后和皇子/太子的关系,夹杂着权力斗争呢。
所以在没有决定性证据之前,说李贤生母为武顺,只能说是传闻。
我们能确定的是,若传闻是真,受损害最大的是谁?
——当然是李贤啦。
我们只需要推测,他要考虑的就很多了。
倘若他当时是有实权的皇帝,那他把武顺追尊为皇后、再上个谥号都行。
但现在他只是太子,倘若失去嫡出身份,那太子位轮到李显、李旦,都轮不到他。
所以李贤听到传闻的反应是:
又宫人潜议云“贤是后姊韩国夫人所生”,贤亦自疑惧。
还有关于武顺的争议,和她女儿贺兰氏有关,我们放在接下来贺兰氏的部分说。
【贺兰氏】
我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关于贺兰氏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两个地方:
她的封号和她的死亡真相。
贺兰氏为什么能被封为魏国夫人?
这里可以拆成两点来看:
第一点,她为什么能封国夫人?
第二点,为什么是魏国夫人?
先看第一点。
之前我们讲过唐朝的国夫人、郡夫人,但讲得不全面,这里再补充讲述一下。
唐代,一个女子被封国夫人或郡夫人,一般是以下几种情况:
1.她的丈夫或儿子得到了相应的爵位、或达到了一定的官位:
一品及国公母、妻为国夫人;三品已上母、妻为郡夫人;四品、若勋官二品有封,母、妻为郡君;五品、若勋官三品有封,母、妻为县君。散官并同职事。勋官四品有封,母、妻为乡君。其母邑号皆加“太”字。各视其夫及子之品,若两有官爵者,皆从高。
2.她的女儿当上皇后,那么她和她的丈夫大概率会被封为国公、国夫人,甚至可能更上一级,封王、王妃——当然,这种基本是追封了。
如果她的女儿当的不是皇后,是妃子,比如贵妃淑妃,她可以被封为正四品郡君:
若内命妇一品之母为正四品郡君,二品母为从四品郡君,三品、四品母并为正五品郡君。
这个规矩是很灵活的,如果某个妃子很得宠、很被看重,那么皇帝可能就直接把她的父母封为国公、国夫人,把她的姐妹也直接封为国夫人,比照着皇后娘家人的待遇来。
3.她不靠丈夫、儿子,也不靠女儿、姐妹,靠自己的工作和努力:
凡妇人不因夫及子而别加邑号,夫人云“某品夫人”,郡君为“某品郡君”,县君、乡君亦然。
一般是在宫中做女官、女学士、乳母、保傅。
其实这种情况史料的记载不算多,比较典型的是宋昭若姐妹,她们才华出众,不仅是女官,更是受尊重的“皇室教师”,因而被进封、追赠:
女学士、尚宫宋氏者,名若昭,贝州清阳人。父庭芬,世为儒学,至庭芬有词藻。生五女,皆聪惠,……嘉其节概不群,不以宫妾遇之,呼为学士先生。庭芬起家受饶州司马,习艺馆内,敕赐第一区,给俸料。
元和末,若莘卒,赠河内郡君。自贞元七年已后,宫中记注簿籍,若莘掌其事。穆宗复令若昭代司其职,拜尚宫。姊妹中,若昭尤通晓人事,自宪、穆、敬三帝,皆呼为先生,六宫嫔媛、诸王、公主、驸马皆师之,为之致敬。进封梁国夫人。宝历初卒,将葬,诏所司供卤簿。敬宗复令若宪代司宫籍。文宗好文,以若宪善属文,能论议奏对,尤重之。
皇帝、太子的乳母保傅,一般也会被册封国夫人、郡夫人,比如唐高宗李治的保傅姬揔持、乳母卢丛璧等等。
甚至也不局限于皇帝、太子,如果某个皇室成员很有权力和影响力,其乳母保傅也可能得到册封,比如韦皇后的乳母王氏、太平公主的乳母,都被封为国夫人了。
4.皇帝会把自己的妃子封为国夫人、郡夫人——这种妃嫔属性的夫人,记载就更少了,且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唐朝后期。
那么贺兰氏属于哪种情况呢?
其实《旧唐书》对她的称呼就是贺兰氏,没有说她被封为魏国夫人;
《新唐书》和《资治通鉴》说到了,但也没解释,只是说她被封为魏国夫人,然后唐高宗想让她当妃子:
韩国卒,女封魏国夫人,欲以备嫔职,难於后,未决。
——《新唐书》
韩国寻卒,其女赐号魏国夫人。上欲以魏国为内职,心难后,未决,后恶之。
——《资治通鉴》
所以只可能是两种情况:
第一种,她因为皇后姨妈的关系,年纪轻轻又未婚的情况下,就有了一个国夫人封号。
虽然情况可能不合规,起码不常见,反正不好说,只能说是一种推测。
第二种,贺兰氏的魏国夫人封号,就是作为唐高宗的妃嫔备选。
我们目前能知道的是,在唐朝后期,皇帝会给自己的部分妃子封国夫人、郡夫人,但唐朝前期几乎没有看到过这种情况。
为什么是魏国夫人?
武则天当太后的时候,给自己父母的爵位从太原郡王、太原郡王妃,升为了魏王、魏王妃。
多年前外孙女被封为魏国夫人,多年后外祖父、外祖母追赠为魏王、魏王妃,这似乎不合规矩。
如果唐朝没有这个“不同封”的规矩,或者说有、但并不在意这个,那还好说。
但如果唐朝在意这个,贺兰氏既然封了魏国夫人,那么武则天就不可能给自己的父母追赠魏王、魏王妃了。
到底是哪种情况,还是都不是,甚至贺兰氏根本就没有这个魏国夫人封号……我也没办法下定论。
最大的争议还不是她的魏国夫人封号,而是她的死亡。
我们梳理一下过程,史书上的这几起关联事件的发生顺序是:
武顺去世+贺兰氏封魏国夫人➡️封禅➡️贺兰氏被毒死➡️武惟良等被杀、被贬
我们捋下具体时间线:
(麟德二年/665年)冬十月戊午,皇后请封禅,司礼太常伯刘祥道上疏请封禅。癸亥,高丽王高藏遣其子福男来朝。丁卯,将封泰山,发自东都。
麟德三年(666年)春正月戊辰朔,车驾至泰山顿。是日亲祀昊天上帝于封祀坛,以高祖、 太宗配飨。己巳,帝升山行封禅之礼。庚午,禅于社首,祭皇地祇,以太穆太皇太后、文德皇太后配飨;皇后为亚献,越国太妃燕氏为终献。辛未,御降禅坛。
壬申,御朝觐坛受朝贺。改麟德三年为乾封元年,……
夏四月甲辰,车驾至自泰山,先谒太庙而后入。……(乾封元年八月)丁未,杀司卫少卿武惟良、淄州刺史武怀运,仍改姓蝮氏。冬十月己酉,命司空、 英国公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以伐高丽。
麟德二年(665年)十月,唐高宗、武则天等从洛阳出发去泰山。
乾封元年(666年)四月,他们回到长安。
同年八月,武惟良、武怀运被杀。
史***载是封禅回京之后,贺兰氏被武则天毒死,也就是说,贺兰氏死于乾封元年(666年)四月到八月之间。
再看武顺的碑,《金石录》上记载的时间乾封二年(667年)二月,《集古录目》则说乾封三年(668年)立的碑:
唐郑国夫人武氏碑 司列少常伯李安期撰 前戎卫兵曹参军殷仲容八分书
夫人名顺,字(缺)则,太原寿阳人。武后之妹(疑似抄错,应该是“姊”),司卫卿贺兰安石之妻,封韩国夫人,追赠郑国。碑以乾封三年立。
——《集古录目》
第六百八十二 唐郑国夫人武氏碑上 李安期撰殷仲容八分书乾封二年二月
第六百八十三 唐郑国夫人武氏碑上
——《金石录》
也就是说,贺兰氏在乾封元年死亡,武顺在乾封二年或三年立碑,怎么武顺立碑的时间比贺兰氏死亡的时间还晚呢?
乾封元年(666年)四月~八月,贺兰氏死亡,武惟良、武怀运被杀。
乾封二年二月或乾封三年,为武顺立碑。
难道是武顺死后,因为某些原因迟迟没有下葬或立碑,等几年后才下葬、立碑?
除了时间问题,下毒之事也有疑点。
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的记载虽然有些差别,但基本都是说武则天在武惟良等人的献食里下毒,这样才能既毒死贺兰氏,又陷害武惟良等人:
时韩国夫人之女贺兰氏在宫中,颇承恩宠。则天意欲除之,讽高宗幸其母宅,因惟良等献食,则天密令人以毒药贮贺兰氏食中,贺兰氏食之,暴卒,归罪于惟良、怀运,乃诛之。
——《旧唐书》
于是,韩国有女在宫中,帝尤爱幸。后欲并杀之,即导帝幸其母所,惟良等上食,后寘堇焉,贺兰食之,暴死。
——《新唐书》
惟良、怀运与诸州刺史诣泰山朝觐,从至京师,惟良等献食。后密置毒醢中,使魏国食之,暴卒,因归罪于惟良、怀运,……
——《资治通鉴》
那么问题来了,大臣的献食,皇帝皇后会直接拿来吃吗?或者直接拿给别人吃吗?不可能吧。
献食之后,别的不说,检查流程总是有的吧,就算你不怕人下毒,也得检查下食材坏没坏啊。
武惟良等人的献食通过了检查流程,却毒死了贺兰氏,这不是很蹊跷吗?
当然了,如果武惟良等是到荣国夫人家里,才把食物拿出来给大家吃,然后武则天趁机下毒,也是一种可能吧。
但这算不算“献食”,就不知道了。
【贺兰敏之】
目前学界关于贺兰敏之的争议,主要在于:
贺兰敏之到底是个什么形象?他是不是干了那么多坏事?
或者说,他干了很多坏事,但是否没有那么逆天?
他被贬身死的真相,背后有没有更复杂的原因?
那么,我们先看看他的行为与形象争议,再说说他被贬身死的争议。
一、贺兰敏之是否干了那么多坏事?到底是个什么形象?
唐代小说集《大唐新语》里,贺兰敏之就“出场”过:
李嗣真,聪敏多才能,以许州判佐直弘文馆。高宗东封还,幸孔子庙,诏赠太师,命有司为祝文。司文郎中富少颖、沙直撰进,不称旨,御笔瀎破,付左寺丞。贺兰敏之以下战栗,遽召嗣真,岝笔立成。其章句云:“庶能不遣百代,助损益而可知;求鉴千年,同比肩而为友。”高宗览之,问曰:“谁作此文?”有司言:“嗣真。”高宗曰:“此人那解我意,遂有此句!”诏加两阶。时敏之恃宠骄盈,嗣真审其必败,谓所亲曰:“久荫大树,或有颠坠,吾属无赖矣。”因饥年,讽执政求出,为义乌令。敏之,则天姊子也,无何果败。
这个故事,和前面讲的新旧《唐书》里的故事差不多,贺兰敏之就是一个皇亲国戚家的德不配位、才不配位、又恃宠而骄的公子哥形象。
不过,《大唐新语》里没提他具体干了什么坏事。
我们再看看贺兰敏之的墓志铭《大唐故贺兰都督墓志并序》,这里面他的形象与史书、小说集就有非常大的区别了。
墓志铭里,先说他出身高贵,再说他如何优秀、有才华,年纪轻轻就当了什么官、袭了什么爵。
接着,画风一转:
于是指云路,步天衢。倏忽而鹤唳九霄,须臾而骥驰千里。朝陪紫极,宝位纳其谋献;夕宴青宫,玉裕怀其黼藻。鸣珂响佩,升甲观而遨游;飞盖驰轩,入明光而偃息。铜仪辩纬,平子惠施;学富五车,视如掌内。故得坐为师友,入作腹心。金殿异其恩荣,玉堂殊其礼遇。既而时移代易,森秀风摧。萋斐且行,薰获遽改。一迁丹徼,遽变缇灰。大厦不申,小年俄谢。以咸亨二年八月六日,终于韶州之官第,春秋廿有九。
上一秒还是朝中新贵,下一秒就死在韶州官第了,跟史书说的“流放雷州,途中死在韶州”对应得上。
然而,对于他被贬身死的原因,墓志铭说得非常含糊,大意是时局变了,太过优秀的他,被谗言诋毁,最后英年早逝。
按这个的说法,贺兰敏之挺无辜的。
那问题来了,我们上期说过,这一类墓志铭是基本以夸为主,如果墓主人做了坏事或死得不光彩,会省略或粉饰。
这个墓志铭就是这样,夸没少夸,但关键部分又语焉不详。
那问题又来了,按墓志铭的说法,贺兰敏之的身后事还挺风光的,追赠什么的都有:
赠持节、秦州都督,赠太子少傅、敕太子仆王先进监护葬事。
到唐中宗景龙三年,朝廷还给他礼葬/改葬:
歌堂馆,既铿锵于昔年;尽授密章,复芬芳于兹日。以景龙三年八月十八日,葬于雍州咸阳县奉贤乡洪滨原,礼也。
这个时候,贺兰敏之的嗣子贺兰琬也已经是银青光禄大夫、太仆卿了:
嗣子银青光禄大夫、太仆卿琬,哀缠陟岵,诉罔极而崩心;痛结循陔,泣幽泉而走魄。
如果贺兰敏之有那么多恶行,是家族之耻,那骆宾王那篇《为徐敬业讨武曌檄》里,骂完武则天“杀姊屠兄,弑君鸩母”,都可以再加一句她家里的乱伦丑闻了——
杀姊屠兄,弑君鸩母。祖孙内乱,行乖天理,悖乱人经,为天下所不齿。
那么当初为什么不直接处死贺兰敏之?为什么朝廷还要给他这样的身后待遇?
而他的罪行,似乎也没有影响到他的后代。
当然,这篇檄文是专门骂武则天的,没提贺兰敏之恶行,不能说明什么;贺兰敏之的墓志铭里提到的所谓内情,我们也弄不清楚。
只是综合这些史料来看,贺兰敏之可能并不完全是史书上的形象。
这里不是全盘否认/质疑他做的坏事,而是说他干的事可能没有那么逆天,比如与外祖母荣国夫人私通。
举出贺兰敏之与荣国夫人私通的争议,不是说我觉得这件事比逼淫准太子妃、强奸宫女等事要严重,而是在那个时代,私通外祖母一事确实更违背人伦,也更会被后世的人认为是脏唐臭汗的注解。
那么,我们可以接着上期视频的内容,想一下:
荣国夫人笃信佛教,四十多岁才在唐高祖的安排下,与武士彟结婚。 她晚年会跟自己的外孙私通吗?
说完这部分争议,我们再来看看贺兰敏之的死亡争议。
二、他因何被贬身死?
按史书的逻辑,武则天派人毒死贺兰氏,在唐高宗面前嫁祸武惟良等人,武家子弟被杀被贬,然后武则天把周国公爵位给贺兰敏之,并让他改姓武,本就备受重视的他,仕途更顺了。
大家发现矛盾了吗?
既然在贺兰氏之死的问题上,贺兰敏之的表现让武则天很生气、厌恶,那他为什么还能袭爵升官?
难道武则天也来这套“迫于压力,所以爱你就要陷害你,恨你就要抬举你”?
那武则天一直以来最不喜欢、最要提防的孩子,应该是太平公主吧?
再结合下前面讲武顺母女的争议,贺兰敏之和武则天关系恶化的转折点,很可能不是他妹妹贺兰氏之死。
且值得注意的是,那时的太子是李弘,贺兰敏之虽然当过太子左庶子、太子宾客,却与李贤的王府文士关系亲密。
贺兰敏之***后,不少人受牵连:
朝士坐与敏之交游,流岭南者甚众。
其中就有几个是李贤的王府文士。
也就是说,贺兰敏之本来是服务于太子李弘的,结果他逼淫准太子妃杨氏,又跟沛王李贤的文士关系密切。
这是不是可以侧面证明,李贤生母就是武顺、李贤和贺兰敏之就是同母兄弟呢?
只能说,这一个猜测,甚至你反着推都行。
比如贺兰敏之恃宠而骄,恶行不止这一件。
他本来就是搞文史工作的,跟李贤的王府文士有交情很正常。
他跟李弘、李贤等皇子都是表兄弟,跟李贤的王府文士关系好,可能和李贤本人也玩得来,所以在好几年后,因为种种原因才发酵成了李贤的身世传闻。
不管往哪个方向推测吧,至少有一个“可能”:
他本就因恃宠而骄、胡作非为,惹恼了皇帝皇后;现在又介入了当时皇子们之间微妙的局面,再加上其他原因,共同导致了他的被贬身死。
身后
这些争议之所以是争议,就是因为没有定论。
滚滚君水平有限,也不会轻易下定论,就把史书史料、学界目前的争议、和个人的一些看法都罗列着这里了。
更新于:3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