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1811-1872),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出生湖南湘乡荷叶塘一殷实农家。科考路不顺,仕途却一路亨通,曾做到武英殿大学生、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封一等毅勇侯,与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并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为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主持创建湘军,攻下天京后,又北上***捻军起义。先后主持创建江南机器制造局,建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军工学堂,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的幼童,对中国近代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曾国藩文集、家书,被今人奉为为人处世的经典教义,他本人也被人称为半个圣人。
作者:闲散人
道光十二年(1832),曾国藩21岁,第六次参加科考。虽然前面已经考过五次,但至今,他依然连个秀才都没考上。
相传,当时湖南的学政正在看考生的试卷,忽然间就气急败坏,大发脾气。他把手中的一份考卷拍在案几上:“什么文理浅薄的狗屁文章,这样的人也好意思来参加科考!”
同僚提醒学政大人,这个考生的成绩一直还算不错,至少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学政大人接受同仁的意见,决定给评个佾生。佾生,就是成绩不够入围,但又还过得去,算半个秀才。获得佾生资格的人,在下次考试时可以免去县试、府试,直接参加院试。
但学政大人心里似乎又还有点意犹未尽。张榜公布时,还特意另外公布了一个批评榜。把这位考生文章特意做了点评:“曾子诚,六次应考,然而文理太浅,实不堪入秀才,且许其佾生。”
曾子诚不是别人,就是后来的曾国藩。他本名叫曾子诚。
此次考试,一只脚跨进秀才的行列,是曾国藩科举之路的一次突破,但又让他感受到了莫大的屈辱。
晚年他在家书中,说起这一生遭受的几次大屈辱,这次被考官特意张榜批责,就是其中之一,和后来统率湘军在湖南、江西几次兵败自杀,相提并论。
图:曾国藩|图源@360百科
愚笨的曾国藩
曾国藩是半个圣人,这是公认。千万不要小看“半个”,毕竟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得到公认的圣人总共也就两个半。两个是孔子、王阳明,半个就是曾国藩。半个,也能排前三。
曾国藩真的很笨,这也是公认。
“笨”和“圣”同时出现在曾国藩身上,竟然毫不矛盾。这一点,恐怕只有曾国藩能做到。
笨,是天生的秉赋;圣人,是他一生的结局。
梁启超评价曾国藩说:“文若(曾国藩的谥号)固非有超群绝伦之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梁启超的这句评价,在曾国藩死后,应算客观。翻译过来就是,曾国藩才智平庸,和当时其他人相比,愚笨排第一。
他的得意门生李鸿章说他是“儒缓”,直白说就是反应慢半拍。
从小如此。
图:私塾图|图源网络
相传,曾国藩还小的时候在私塾读书。回家吃过饭,就一头扎进书房,背诵当天学习的文章。
恰巧屋里进了一个小偷,无处可藏,就躲到了床底下。打算等曾国藩睡熟以后,再爬出来逃走。
短短两三百个字,小曾国藩摇头晃脑背了半夜,愣是没背下来。小偷却已经烂熟于心。
眼看天空已经泛白,曾国藩还在灯下苦诵。气急败坏的小偷从床底下钻出来,瞪着曾国藩,咬牙切齿地把他念念叨叨一整夜没背下来的文章,一字不漏地背了下来。背完还对他吼到:蠢娃子,你就别读书了,老老实实去放牛种地吧。
小偷扬长而去,曾国藩傻愣愣呆在案前片刻。回过神来,继续诵读文章。
这和我们普遍的印象和经验不同。但凡青史留名的人,如果出生贫贱卑微,大多数都是天才,或者有非同寻常的际遇。
曾国藩却不是。出生一般,天赋也一般。
图:曾国藩画像|图源网络
嘉庆十六年十月十一日(1811),曾国藩出生在湖南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但家境算好。以务农为本,也不忘读书,典型的耕读之家。祖父读书不多,但阅历极为丰富,眼光远大,又脚踏实地。到了父亲辈,已经有足够的条件读书。在学而优则仕的封建社会里,曾国藩的父亲本来有志于走科考,只是可惜屡试不中。
兄弟姐妹九人,曾国藩作为长子长孙,肩负着光大门楣的重任。五岁即启蒙读书,六岁开始正式到家族的私塾学校里读书。
曾国藩的应试之路也不顺畅。直到道光十三年(1833),二十二岁的时候,第六次应考,也就是被特别张榜责评的第二年,才正式考取秀才。
后来连续两次参加会试,都没有考中。直到五年后,曾国藩第三次参加会试,终于考中。但离光大门楣还有一段距离。曾国藩虽然中第,但却只是赐同进士出身。赐同进士出身和六年前的佾生有异曲同工之处,不够进士,但比上不足,比下又有余。朝廷出于广罗人才的目的,也为彰显皇恩浩荡,赏赐你一个约等于进士的身份。
曾国藩一生最引以为傲,也最想有所建树的领域是诗文,一生中最为尊敬的也是读书人。哪怕是在平定太平天国,战争最艰苦,也最公务繁忙的时候,只要有读书人求见,他都亲自接待,并礼遇有加。他直到晚年,还经常说并不为自己所建下的功业为荣,相反,为没有时间和精力著书立说而感到遗憾。
图:曾文正公像—曾国藩|图源网络
金榜题名,曾国藩最想去的是翰林院。只是,按照惯例,只有进士才有机会。他这个同进士出身,还差那么一点。好在后面还有朝考。
为了实现梦想,曾国藩还动了点小心思。
当时,军机大臣穆彰阿执掌朝廷权柄。曾国藩几经曲折,找到了穆彰阿府上,呈上自己的诗文。他老实得近乎木讷的性格,很讨穆彰阿的喜欢。将他认为门生。
穆彰阿给曾国藩出了个注意,让他写几首最得意的诗来。由穆彰阿在朝考之前,散给朝廷重臣们传看,先在大家心中留下好印象,最好还能把风声吹到皇上的耳朵里。
曾国藩回到住处,不眠不休熬了几个通宵,绞尽脑汁,用尽平身所学,写了几首诗。
曾国藩的诗写得好不好不重要,关键是穆彰阿的面子,所有人都异口同声说好。
这次,命运没有辜负曾国藩。朝考结果曾国藩被评为第一等第三名,道光帝又亲自提拔为第二名,授翰林院庶吉士。从此,曾国藩步入仕途的康庄大道,一路畅通无阻。
也正是因为如此,曾国藩一生都感激道光帝的知遇之恩,并誓死为朝廷尽忠。
图: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1782年9月16日—1850年2月25日),原名绵宁,即位后改为旻宁。是清朝第八位皇帝,也是清军入关后的第六位皇帝。是清朝唯一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嘉庆皇帝第二子,母为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九月十六日。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十四日驾崩。在位30年,终年69岁。|图源网络
现在说起曾国藩,很多人都顶礼膜拜,坊间广为流传“当官当学曾国藩”的说法。但他和绝大部分能够史书留名的人不一样:他整个一生,都没有高光的时刻。即使后来荡平了太平天国,到达了人臣能到达的最高地位,也完全没有拨云见日,壮志得酬的痛快感。相反,还有几分酸涩。
他的一生,实在是乏善可陈。有一个关于蟒蛇精投胎的传说,是曾国藩一生唯一的一点点传奇色彩,却也和历史上很多类似的故事颇有雷同。
据说曾国藩出生的当晚,他的爷爷梦见一条又大又黑的蟒蛇进了曾家的大门。身子有吊桶一般粗,头爬进院子里很远了,尾巴还在门外。最后盘在曾家院中,威风凛凛地吐着蛇信子,嘶嘶有声,一双猩红的眼睛瞪着曾国藩的爷爷。
曾国藩的爷爷从梦中惊醒,趁着月色,走到院中,当然没有看到什么大蟒蛇,地上只有一株老树藤在月光中投下的影子。恰在此时,喜讯传来,曾家的长孙出生了,就是曾国藩。当时取名叫曾子诚。
曾家人坚信,曾国藩是大蟒蛇投胎,曾家院子里的那株老树藤,因此也受到格外的照顾。曾家人还听说,唐朝名将郭子仪出生时,他的爷爷也梦到了大蟒蛇。并由此论断,曾国藩将来也一定会像郭子仪一样封侯拜相。
图|图源网络
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另外一个故事。据说曾国藩七岁的时候,有一次母亲带着他回娘家途中不慎落水,所幸抓住了一根树干,才没被淹死。他的母亲则信誓旦旦,确定当时她看到了一条大蛇游过来,一定是蛇变成了树干,救了儿子一命。
曾国藩成年后,患了严重的癣疾,奇痒难受,抓挠时犹如雪花飘落。大家更加坚信,他的前世一定是一条时不时要蜕皮的大蟒蛇。
就连这么个经不起推敲的传说,最终还给他带来了麻烦,被后来朝廷中的政敌拿来说事。曾国藩建立湘军,手握重权以后,受到很多人,特别是满人的排挤。背后下黑手的人说,曾国藩的爷爷当年梦见的根本不是什么大蟒蛇,而是一条龙。皇帝听后,提心吊胆。
好在曾国藩明白自己很笨,所以他一生从来没有想过要投机取巧。无论是生活,还是为官,或者是打仗,从来看不到曾国藩有什么高明的地方,更不用说非分之想。
修身,治家,为君效忠,勤于王事,他恪守的只有一个“勤”字。他说:“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不管面对如何强大、高明的对手,他都一如既往的坚持不用巧劲。
图:曾国藩画像|图源网络
慈禧太后曾接见他,问他的夫人日常都忙些什么,他回答说:“无非七七八八。”“七”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八”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就是做一个本分的家庭主妇,相夫教子。
曾国藩训导家人,再三强调,必须恪守其祖父定下的八字家训:猪、蔬、鱼、书、早、扫、考、宝。喂猪,种菜,养鱼,读书,坚持早起,时时打扫卫生,诚心祭祀,和邻里搞好关系。
他在做两江总督时,还要求家中所有平辈和晚辈中的女眷,每年必须亲手给他做一双布鞋,腌两坛咸菜。
他和朋友在书信中谈论修身的方法,要诀只有两件事:坚持早起,不说谎话。早起是养身,不撒谎是养心。
曾国藩的这些办法,实在是过于平平无奇。
打仗也一样。
图:曾府三杰——中间的是曾国藩,左边挂腰刀的是他的九弟曾国荃,右边是曾纪泽|图源网络
曾国藩领军打仗,丝毫没有什么高明的谋略和计策,只知道一味的结硬寨,打呆仗。比曾国藩早两千多年的《孙子兵法》讲“兵者,诡道也。”“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对他来说,都不存在。他只知道老老实实,用最笨的办法。
从组建湘军到打败太平天国,曾国藩从来没有打过漂亮的胜仗,但每次失败却都非常彻底,真正的兵败如山倒。他自己跳水自杀就有两次,把刀握在手里,随时准备自裁以谢皇恩有无数次。
打太平天国,最关键也是最难打的两场仗:一是打安庆,二是打天京。两次最终都是曾国藩的湘军获胜,但又都泛善可陈。我们现在来读那段历史,都能感觉到一种深深的憋屈感。
打天京时,具体在前线负责的统帅是曾国藩的九弟曾国荃,士兵都称其为九帅。曾国藩对这个九帅没有别的指示,就两件事。第一是不要急,慢慢来。第二是一定要把攻下天京的功劳牢牢攥在自己的手里,不能让别人占了便宜。
图:曾国荃,字沅甫,号叔纯。湖南湘乡白杨坪(今属湖南双峰)人。晚清名将,湘军首领之一。两江总督曾国藩的四弟,因在族中排行第九 ,故人称"曾九"或"曾九帅" 。因善于挖壕围城有"曾铁桶"之称。|图源网络
曾国荃听从曾国藩的意见,大军把天京城团团围住,也不进攻,而是绕着城墙挖了两道深深的壕沟。里面一条防止城里的守军出来,外面一条防止援军进城去。曾国荃带领的湘军吉字营就驻扎在两条壕沟之间。
刚开始城里的太平军嘲笑湘军蠢得跟驴一样,现在不抓紧时间攻城,等他们的援军一到,内外夹击,一定玩完。
但他们没想到,湘军在两条壕沟之间一住就是两年多,硬生生再造了一座城外城出来。久而久之,两条壕沟之间,除了有驻扎的湘军,酒楼、赌坊、妓院、小摊小贩,一应俱全。
外面的援军来了,被堵在壕沟之外,根本进不来。
天京城内粮食吃完了,洪秀全带头吃草,结果严重营养不良,一命呜呼。城里的军民饿死无数,没死的也饿得四肢无力,两眼昏花。但湘军依然要等把城外所有的据点都扫平以后,才开始攻城。
天京城破时,就连曾国荃自己都已经瘦得不成人样,如同鬼魅。
图|图源网络
天京城被攻下,标志着太平天国的覆亡,对当时的清政府来说,绝对是天下第一奇功。但攻下天京城的过程实在是平平无奇。湘军胜得憋屈,太平军败得更憋屈。两年前,湘军兵临城下时,城里的守军都明白大势已去,但绝对没有想到自己会被生生围死、闷死、憋死。
这就是曾国藩的风格。打仗是这样,做官、为人也是这样。或者说,他一辈子走过的路,每一步都是这样完成的。说好听了,是脚踏实地,步步为营;说不好听一点,就是能力有限,笨拙不堪。
好就好在曾国藩有自知之明。所以无论别人怎么说,他都坚持一路笨到底,反而收获了奇效。
狠绝的曾国藩
大部分人心中的曾国藩,可能是一个老夫子的形象。哪怕他做过湘军的统帅,和太平军鏖战多年,也都理所当然地觉得他应该是个儒将。很少有人会觉得他狠,更没人觉得他毒。
事实上他既狠,又毒,还绝。
其实想想也知道,在战场上带兵立过功勋的,不带几分狠毒和决绝,如何能够统帅如狼似虎的千军万马?何况,曾国藩处在那样的乱世。
太平天国运动从广西蔓延到湖南长沙的时候,曾国藩正在湘乡老家为死去的母亲守孝。眼看朝廷的八旗军指望不上,清政府把希望寄托在地方武装身上。经过湖南官场众人合计,决定让曾国藩出山,担任湖南省团练大臣,即湖南省地方武装的统帅。
图:曾国藩像|图源网络
乱世之中,天灾人祸不断,人人惶惶不可终日,为了生计,很多人选择加入帮会,成为盗匪。而曾国藩学的是儒家圣贤,践行的是忠君体国。对这些加入帮会的人,恨到了骨子里。为了惩治这些帮会成员,曾国藩采用了非常严酷的刑法。其中最为残忍的就是站笼。
站笼是用原木制作的空间狭窄的笼子,仅供一个人在里面站立。将犯人关在其中,游街示众,不给水和食物,最终将人活活站死在笼中。
曾国藩为了平定地方治安,将一些普通地皮流氓抓住后,统统扣上帮会成员的帽子,关进站笼。时值酷暑,无数人因此而丧命。如果真抓到太平天国的人,则不仅要站笼,还要挖去双眼,甚至是凌迟。
曾经有一个叫林明光的秀才,与一个叫熊秉国的无赖比邻而居。熊家从商,家里有钱,又有亲戚在朝廷做官,日常横行乡里,胸无点墨,偏偏又喜欢附弄风雅。林明光从心眼里很是瞧不上,经常出言不逊,在乡邻面前嘲笑讥讽熊家父子。
两家因此结怨。
图|图源网络
林明光的老母亲笃信佛教,乐善好施。曾经救了一个晕倒在家门口的路人。没想到这个人后来做了湖南本地著名帮会——串子会的龙头老大。五年后,林家人早就忘记了这件事,串子会的龙头大哥却派人带着白银一百两和一块令牌到林家,感谢当年的救命之恩。号称见令牌如见本尊,持此令牌,可在本地免遭人欺侮。林明光却之再三,最终拒收银两,留下了令牌。
一个小偷进入林家偷东西,正好听到了林明光和串子会的人之间的谈话,亲眼见着他收下了串子会的令牌。当时曾国藩广贴告示,但凡向官府告发有人加入帮会的,最高可奖五百两白银。
小偷想得赏银,但又怕自己身份微贱,告不倒一个秀才,找到了熊秉国。
熊秉国正想找个由头整治林明光,自然乐意。
经过审讯,曾国藩心里非常清楚,就此判定林明光和串子会有所勾结,实在是很牵强。按照当时的法律,最多杖责二十。而且,林明光是秀才出身,他不能擅自做主,必须要知会学政衙门。
图|图源@孔夫子旧书网
可是曾国藩不想这么轻易放过林明光。后来又在林家查到了一本太平天国的宣传小册子宣称:“天下男子,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女子,尽是姊妹之群。”把饱读儒家经典的曾国藩气得够呛:“难道父亲和儿子也是兄弟?母亲和女儿也是姊妹?”他更加认定林明光是个不安分的危险分子。
他又联想到自己读过的明朝历史。李自成之所以能够推翻明朝的统治,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得到了某些读书人的帮助。在曾国藩的眼里,这些读书人都是乱臣贼子。
为了警示读书人要安分守己,让他们断了非分之想,曾国藩决定瞒着学政衙门,也不知会巡抚,就将林明光关进站笼游街。站笼上还特别钉上了一块木板,上面写一行大字:“沟通串子会造反之衣冠败类林明光。”林明光是个傲气的读书人,吃不消这等苦,也受不了如此屈辱,游街不到半日,就死在了笼中。
游街过程中,曾国藩偷偷让帐下的兵勇化妆成看热闹的百姓,暗藏兵器跟随,寄希望真有串子会的人来搭救,好趁机抓人。可是直到林明光气绝身亡,串子会的人影都没出现一个。
曾国藩心里知道,林光明是冤枉的,但他却坚持认为,宁可错杀一百个秀才,也不可放过一个衣冠败类。
有时候,曾国藩为了达到杀鸡儆猴的目的,甚至不惜栽赃陷害无辜的人。
太平军曾几次围攻长沙,虽然每次都没有破城而入,城里的人却早如惊弓之鸟,慌作一团。一些不法商人却趁火打劫,发起了国难财。
有一个叫吴新刚的米行老板,平日里欺行霸市,赚尽了黑心的不义之财。太平天国暴乱一来,长沙城里闹米荒。吴新刚用低价从外地买到了一批霉烂的大米,掺杂在好米之中,以高得离谱的价格卖给市民。老百姓恨得牙痒,叫他“无心干”。
吴新刚无耻的行为,惹怒了一个叫廖仁和的码头脚夫。廖仁和高大威猛,平日里好打抱不平。振臂一呼,就带着几个人冲进了米行里,把吴新刚痛打了一顿。围观的民众趁机起哄,让廖仁和干脆把仓库里的米分给百姓。
廖仁和受到鼓舞,来了个开仓放粮。周边数百名男女老幼,拿着口袋盆碗,纷纷前来分米,闹成了一件轰动长沙的大事件。
图:抢米风潮|图源网络
得知情况后的曾国藩,第一时间命人带着兵丁赶到现场,将廖仁和等十三人抓捕归案。
事情的始末简单明确,审讯起来非常简单。但最终如何处理,曾国藩却在心里有了另外的盘算。
有些迂直的同僚觉得奸商吴新刚咎由自取,廖仁和一众人情有可原。建议带头的廖仁和仗责一百,游街三天,剩下同犯仗责五十,以儆效尤。
实在是合情合理。曾国藩却表示,乱世之中,不应该遵循常理,而是应该从重惩罚。
同僚再给出了从重处罚的方案:带头的廖仁和监禁三年,其他人根据情节轻重,分别囚禁三到六个月不等。在同僚看来,这实在是不能再重的惩罚。
曾国藩却想将廖仁和等十三个人全部杀头。
图:版画《抢米》|图源@孔夫子拍卖网
只是缺一个杀人的理由。
那就只好再和帮会扯上关系。
曾国藩问具体负责审讯此案的同僚:“这些人和帮会有什么联系吗?”
得到的答案是没有证据,但这也难不到曾国藩。
就在此时,就刚好有身份不明的人将一个信封放在了门外。里面是一把锋利的匕首,还有一张字条:“放人,万事俱休;不放,刀不认人。”字的旁边,赫然画着串子会帮会的标志。
证据确凿,廖仁和等人一定是串子会的人,杀头就名正言顺了。只不过,到底是谁恰到好处地将匕首和字条送来的,曾国藩没查,其他人也不好追究。这已经不重要了。
图|图源网络
不仅要杀,而且不分老幼,其中就包括一个十七岁的孩子和一个六十二岁的老人,等不及第二天天亮,被通通砍头。
结果第二天,长沙城里几百个百姓,带着家里仅有的余粮跪在曾国藩衙门前,替廖仁和等人求情,并表示愿意将家里的粮食上交,替廖仁和赎罪时,曾国藩却告诉跪在面前的百姓,是廖仁和骗了他们。其实他是串子会的匪徒,亮出了那把匕首和字条。并让他们可以去牌楼看热闹,廖仁和等十三个人的人头已经悬挂在那里。
百姓想不明白,为什么他们一夜之间,十三个熟悉的街坊就变成了串子会的匪徒,还被砍了头。有人议论“什么曾大人,简直就是曾剃头!”
吴新刚对曾国藩感恩戴德,做了一把万民伞,带着米行的全体人员,要登门拜谢曾国藩。曾国藩见都没见,派手下的人出来将吴新刚臭骂一顿,一把火烧了万民伞。
有人提出质疑,曾国藩解释说:乱世要用重典。这些无法无天的人,多留一个,都会为害社会。
图|图源网络
曾国藩的狠绝,连自己至为亲近的人,都概莫例外。
湘军建立之初,陆军有十个营,营官都是曾国藩的故交旧识。其中有两个营官,一个叫罗泽南,是曾国藩的至交好友,还是儿女亲家,曾国藩出山时,跟在身边效力。一个叫金松龄,父亲颇懂医道。曾国藩的母亲曾出意外,对亏了金老爷子倾力相救,才捡回性命。
湘军刚开出湖南不久,江西南昌就被太平军围困告急,曾国藩派罗泽南和金松龄带本部兵丁前去解围。
刚到南昌城外扎营,罗泽南立功心切,想学兵法里讲的去偷营,金松龄竭力劝阻无效,无奈只好跟罗泽南一起去冒险。罗泽南在前,果然中了太平军的埋伏,瞬间死伤无数。紧跟其后的金松龄眼见不妙,后队改前队,溜之大吉。好在南昌城内的守军开门冲出,两边夹击之下,罗泽南才免于全军覆没。
图:罗泽南(1808年-1856年),字仲岳,号罗山,一字培源,号悔泉, 又字子畏。湖南省双峰县人。晚清湘军将领、理学家、文学家。因战功卓著,历迁任知县、同知、道员(加按察使衔)。咸丰六年(1856年)在进攻武昌之战中,罗泽南中弹伤重而死。咸丰帝下诏以巡抚例优恤,谥号忠节,加巴图鲁荣号,建专祠奉祀。|图源网络
胜败乃兵家常事,打了败仗,曾国藩倒不是不能接受。早在还没出湖南的时候,自己亲自坐镇指挥,败得更惨,先是差点死在了乱军之中,后又跳水自杀未遂。
曾国藩不能接受的是,眼看兄弟部队陷入危境,却不出手相救,而是临阵脱逃。在他看来,朝廷的八旗军之所以不堪一击,就是因为他们见了好处和危险,都跑得比谁都快。这种现象,决不能在湘军中发生。
所以他决定严惩金松龄。
严惩大家都能接受。但所有人想不到,他要当众看下金松龄的人头。无数人站出来为金松龄求情,包括随军出征的小弟曾国葆,事件的受害方罗泽南,当着千军万马的面,下跪求曾国藩绕金松龄一命。但曾国藩坚决要用金松龄的人头立军威。只是为了报答金家老爷子当年救母的恩情,曾国藩让军中账房每月给金松龄的老母和幼子寄白银十两,直到老母过世,幼子成人。
图|图源网络
如果说恩人之子尚是外人,但对自己的家人,曾国藩狠绝起来,照样丝毫不留余地。
曾国藩兄弟众多,曾跟随自己出征的有三个,六弟曾国华,九弟曾国荃,小弟曾国葆。曾国葆在围困天京城时,在军中染瘟疫而死。曾国荃夺得攻下天京城的首功,封侯。六弟曾国华的结局,却叫人唏嘘。
曾国华和大哥的性情相反,肆意飞扬,曾国藩也时常觉得自己这个六弟是个奇才。湘军初具规模后,曾国藩决定要把这支军队牢牢控制在自己的人手中,就把精锐交给了曾国华。
由于太平军本身军事部署的调整,曾国华和另一将领李续宾率军在安徽获得节节胜利。按照曾国藩的部署,他们下一步该去打安庆。但曾国华在中途固执地坚持泸州有便宜可占,不顾众人反对,擅自决定先打泸州。
被胜利冲昏头脑的曾国华还不顾军纪,经常私自出营,夜宿在当地一个寡妇家中。
结果在离泸州不远的三河镇惨败。七千湘军精锐全军覆没,李续宾慷然赴死。曾国华还在和寡妇在被窝里缠绵时,就被太平军活捉。
图:太平军|图源网络
事后只找到了李续宾的尸体,曾国华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十几天后,曾国藩以及所有人都坚信,曾国华一定死在乱军之中了。
曾国藩给朝廷上奏折,极力铺陈曾国华带兵以来所立下的汗马功劳,以及以身殉国的悲壮。朝廷颁旨,追封曾国华官职,从优抚恤。特别是咸丰皇帝还亲自书写了“一门忠义”四个大字。
曾国藩派专人将皇帝御笔护送回老家,叮嘱家人制成金匾,高高悬挂。曾国藩觉得这是旷世殊荣,自己从此真正对得起列祖列宗,特别是父母的在天之灵了。
两个月后,本应该已经战死沙场,尸骨无存的曾国华,却在一个深夜,一身破衣烂衫地出现在了曾国藩的面前。原来他被活捉时,太平军并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疏于看守,被他趁乱逃了出来。
当时,曾国藩正在灯下修改自己给六弟写的悼文。
曾国华迫切要求让自己回湖南去再募集几千湘勇回来报仇雪恨。
曾国藩递上手里正在修改的悼文,悠悠地说:“六弟,可惜你一个多月前就死在三河镇了。”此时此刻,六弟死而复活的喜悦在他的心中转瞬即逝,取而代之的是皇帝亲手所书“一门忠义”的金匾,以及整个家族无上崇高的殊荣,可能因此而烟消云散的忧虑。
图:太平军和清军作战|图源网络
曾国华没有领会到大哥的意思,把手里的悼文扯得粉碎:“大哥,你为何要说这话?我没死,我不是好好地站在这里吗?”
曾国藩却质问六弟:“全军覆没,你作为将帅,只有战死沙场,才能说得过去。”“尤其因为你殉国,皇帝亲笔‘一门忠义’,我已经让家里置匾高挂。这是旷代殊荣,足够让我们曾氏门楣大放光辉。如果你现在生还回家,我如何向皇上交代,我们曾家如何向皇上交代?”
眼看再没有带兵雪恨的机会,也没有建功立业,扬名立万的可能,曾国华非常绝望,痛哭地说:“我明天就回湖南老家,种地,读书,教子,就这样了却这一生吧。”
没想到曾国藩却说:“你也不能回家去。”
曾国华还能去哪里?难道真的只能去死了吗?
曾国藩给的答案是,让他去庐山,投奔一个自己熟识的道士,从此隐姓埋名,古刹青灯,过完残生。
图:太平军作战图|图源网络
曾国华想做最后的挣扎,回湖南老家一趟,看看父亲和儿子,再去庐山出家。
曾国藩不仅不让他回家,连军营也不让他多待,要他趁着半夜天黑,赶去庐山。只是临走前,吩咐小弟曾国葆,偷偷去厨房盛来了一碗冷饭,再找出了一百两银子和几件衣裳给曾国华。此一别,兄弟两人此生再未见过。
曾国华走后,曾国藩派小弟曾国葆去三河镇拉回一具无头尸,当众认作曾国华,举行了隆重的哀悼仪式,派人送回湘乡老家安葬。
后来,曾国华在一次外出采药时,不慎失足坠落山崖摔死。九弟曾国荃要按六哥的遗愿,把尸骨迁回老家,曾国藩照旧不答应。理由当然还是同当年不让活着的曾国华回去一样。
道士告诉曾国藩说,曾国华死前已经悟道,看淡了世事,心境淡泊。只是有谁能够说清楚,他不是因为已经绝望到了麻木呢?
更新于:4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