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初,春绿大地、乍暖还寒,经济在起风的当口,各乡镇都比赛似的恢复生机和活力,位于邳西南的四大古镇之一,八义集的商贸流通和加工业、服务业也如火如荼。
金泉叔刚过而立之年,英俊潇洒、风华正茂、指点江山、挥斥方遒。他年轻时四处交游、兼容并蓄考察的经历,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让他意识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设备是硬道理、是印钞机。用土话说,就是舍不得孩子套不得狼。
他接手面屋伊始,就做了如下几项改革:
1.拿出老爷子的遗产,更新从南方买来的成套磨粉设备;
2.新设备用人少,把替换下来的人,调配到原料采购和面粉销售,抓住“头”确保质量,抓住“尾”,确保快速赚钱,以统一包装的形式,销售金家面屋的品牌产品,让几个专职的销售人员去方圆百里乡镇,甚至邳县开发面粉的市场;
3.面屋优惠搭售家庭用大礼包,礼包中的“酱油+醋+酵母粉+食用碱+香油”五件套,是他分别从市场上,以大宗名义便宜买下又分装的,薄利走量,先把架子搭起来,赚个口碑;
4.扩建原料和成品仓库,更多地收集、储存原料,生产出的米、面产品,也存放一段时间,观察方圆百里的市场情况,如合适,迅速现货出击,利用市场的差价,赚一些短平快的利润;
5.仿效耕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制定新的奖惩制度,鼓励员工在降低电耗、降低零件消耗、增加出率方面发挥能动性;
6.果断关停、处置几套老旧的、利润低的磨坊设备,有的还是骡马的石磨,直接拆掉,腾出厂房,安装了两条面条生产线,开墙安窗,面条直接对外销售。
事实证明,金泉叔的决策十分英明、又来得及时,占得了市场先机:
1.新设备一次性投资虽然高,但收率高、电耗省,三年内就收回了投资,远胜过以前的老牛拉破车,一天三停修的老设备;
2.面屋人员兵分两路,找寻方圆几十里便宜的原料市场和售价较高的面粉市场,很快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提高了面屋的盈利水平;
3.家庭用大礼包虽然没赚多少钱,但打响了“金家面屋”的名气,为后面收购老酱油店打下了基础;
4.扩建后的高大宽阔的原料和成品库,成为面屋的蓄水池和金字招牌,让人肉眼可见金家的财大气粗和经营稳健,县城的银行过来考察设备贷款资格时,在库房转了一圈,就批准了;
5.职工奖惩制度确定后,工作积极性大增,消耗的少了,赚的多了,实际受惠最大的,还是面屋的老板;
6.新建的面条生产线,生产的宽面、和细面,比手擀面方便、快捷,口味也不差,每天都要排队,长长的队伍成了金家面屋的流动广告。
金泉叔的雷厉风行的改革,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面屋在他的掌舵下,快速扩张,多点开花,米面加工点由三个,增加到了五个,人员从四十人增加到六十多人,还收购了老酱油店,买了几部货车,80年代末很快垄断了街里米、面、酱油、醋的加工和销售,个人资产有人预计也接近了五十万,要知道,那时万元户还是凤毛麟角。
1990年前后,不惑之年的金泉叔昂首阔步,迈入了生意场的巅峰,创立了金佳粮油加工公司,出入小车、谈笑都老板,往来皆有钱,高朋满座、胜友如云,经常去市、县接受颁奖和采访,公司的存货比镇粮管所还有充盈,发展势头十分稳健。
街面上,经常能见到金泉叔,梳着大背头、夹着黑皮包,叼着香烟的虎背熊腰,在那里展示着企业家的风采。与别的老板不同,金泉叔从小家境优越,对钱财看得很淡,他生意做大后,仗义疏财,热心慈善,乐于在修桥、铺路上出力,在街里颇有民望,经常被请托出去帮忙调和鼎鼐、沟通事情。
我们小时候,经常被老师、家长教导,长大后,如果能像金泉叔哪样有派头、有能力就好了。金泉叔一直是我们心中的榜样。
他路上遇到小孩子,也是充满善意和调侃,平易近人,一点架子没有,看到一群小孩,心情高兴了,还会掏出钞票,找个领头的,“去,到街里买点零食,小兔崽们分着吃,”
金泉叔的家庭也很美满,两个孩子,小果小杏,一男一女,儿子小果和我同一年级。大婶子中等个头、温良贤惠、勤劳持家,长相在我们村也数得上,夫唱妇随,家里大事小情,唯金泉叔马首是瞻,而养育孩子、伺候老人、操劳家务,都是大婶子的,油瓶倒了,都不用金泉叔操心。
可惜的是,不知为啥,金泉叔就是不怎么喜欢大婶子,生意做大了,更是常年不沾家。
更新于:4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