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盛神1
【原文】
盛神法五龙2;盛神中有五气3,神为之长,心为之舍4,德为之大5。 养神之所,归诸道6。道者,天地之始7,一其纪也8。物之所造,天之所 生。包宏,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莫知其名,谓之“神灵”。故 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9。是以德养五气,心能得一(10),乃有其术(11)。 术者,心气之道所由舍者,神乃为之使。九窍、十二舍(12)者,气之门户、 心之总摄(13)也。生受之天(14),谓之真人。真人者,与天为一。而知之者, 内修练而知之,谓之圣人。圣人者,以类知之(15)。故人与一生,出于物化 (16)。知类在窍(17)。有所疑惑,通于心术,心无其术,必有不通(18)。其通也,五 气得养(19),务在舍神(20)。此谓之化(21)。化有五气者,志也、思也、神 也、心也、德也,神其一长也。静和者养气,养气得其知,四者(22)不衰, 四边威势,无不为,存而舍之(23),是谓神化归于身,谓之真人。真人者, 同天而合道,执一(24)而养产万类,怀天心、施德养,无为以包志虑、思意, 而行威势者也。士者,通达之,神盛乃能养志。
【注释】
(1)神:精气、魂魄。
(2)五龙:五行中的龙。所谓‘五行’,是我国说明宇宙万物变化的传统 学说。因为在天地之间,有循环流转不停的金、木、水、火、土,万物就是根据这五种元素而产生。龙是古代想像中神灵,具有超人能力。
(3)五气:指心、肝、脾、肺、肾等五类之气。气是万物生成的根源,形 成风雨、寒暑、阴阳等天地间观察之源,在人体中具有生命力、意志、感情。此为内五行,心是内五行的居所。
(4)心为之舍:心是五气所宿的地方。
(5)德为之大: 德在五气排行第一。
(6)养神之所,归诸道:建立养神,道是原料,道是天地的真理、万物的根源。
(7)天地之始,无的意思,“老子”中有“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所以“天地之始”就是无,而无常常表现为有,有又常常归于无的形态。
(8)一其纪也:天地之始是道,道之始是一,因此一为其纲纪,纲纪就是治理,也就是凡说道,用一来治理,事物最好从源头开始治理,道是虚无,无处下手,而一被称为万物之源,所以从一开始治理。
(9)化端:变化的开始。
(10)得一:一是无,是有和无的边界,将出未出无的范畴,有生于无,为什么不说道是万物之源,而说一是万物之源呢?古人经常用一代表道,因为一才是道境,悟透一,才能悟后起修。
数字“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古时候在人们的思想里,“一”是至高无上的,是万物的开端,如老子在《道 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老子在《道德经》中还说:“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 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吉祥)。”
从这段 叙述中可以看出,“一”不仅仅是一个 数词,它还具有某种强大的威力,有种神的意义。许慎在《说文解字•一部》中说: “一,唯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 化成万物。”许慎认为,“一”是天地未分开之前的混沌状态,即“太始”,或谓 “太一”。
天道就是从一开始,分天地, 最后形成万物。《礼记•礼运》中说: “礼必本于太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 阴阳。”太一,在古代又作为“太乙”,它又转指天帝或天神。后来宋代学者郑樵提出了“起一 成文”说。他认为汉字都是由“一”变化而来的。所以人们自然就很敬重 “一”,凡事都喜欢争第“一”了。
(11)有其术:心如果能变成无为,其术自然产生。
(12)十二舍: 陶弘景道祖对此句的注释,“十二者,谓目见色、耳闻声、鼻受 香、口知味、身觉触、意思事,根、境互相停舍,故曰十二舍也。气 候由之出入,故曰气之门户也。唯心之所操秉,故曰心之总摄也”, 基本解读了鬼谷子的陈述。这儿的“根”、“境”为两个概念,“根”指心,“境”指九窍与十二舍,其中的“九窍”为五气的开关,十二舍为五气的活动与驻守领域,全部由“心”总摄。
(13)摄:统率、收容。
(14)生受之天:真人降生是受命于天的。
(15)圣人者,以类知之:圣人固然伟大,但必须有学问之后才能明道,所以比真人要低一个层次。
(16)人与一生,出于物化: 人的身体和生命为道所生,因后天物化而有不同。《庄子·外篇·刻意第十五》:“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 ”。《黄帝内经》:“故物生谓之化”。
(17)知类在窍:人之所以能悉知事理,通过化九窍。九窍:双眼、双耳、双鼻孔、口、前后阴。知:悉知,周知。类:事理,法则,万物。《反应》篇中所述及的“见微知类”,亦此义。
(18)有所疑惑,通于心术,心无其术必有不通:假如化九窍不能悉知,贯通心术过程中有疑问,或陷于迷惑,此化窍术就一定不能畅通无阻,达到悉知的目的。
(19)其通也,五气得养:此化窍术能完全畅通无阻,五气自然能被蕴养。
(20)务在舍神: 务,作必须,一定来解。必须化十二舍之神。
(21)此谓之化:“在窍”心术使窍产生气,称化,心术是内功心法,那当然还有外功,化窍术包括了心术,是一种功法,故通 “化窍”;“在舍神”,通 “化舍神”。人有“九窍十二舍”。
(22)四者:指志、思、神、德而言。
(23)存而舍之,经常使其住在这里。
(24)执一:坚守无为。
盛神法五龙;盛神中有五气,神为之长,心为之舍,德为之大。 养神之所,归诸道。
【翻译】:盛神,旺神也,须晓养神之法。盛神当中包含五气(神,魂,精,魄,志),五气由神主宰,驻守于心,德居首位。建立养神,归功于道。强调了人的内在精神的重要性,神在则生,神盛则强,神去则亡。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正是因为精神旺盛。要知道如何养神,就要效法五龙的五行之气。精神旺盛的人,体内的五脏之气较强,其中,神是统御五气的官长。心是五气的居所,德在五气排行第一,建立养神,重在养德,养神的原料就是道,道酝养万物。
【参考】:五龙:青龙、赤龙、黄龙、白龙、黑龙。
五龙对应五行:青龙五行属木,赤龙五行属火,黄龙五行属土,白龙五行属金,黑龙五行属水。五行为世界构成的基础,而五行中的五种元素,化而为灵,就成为五种神龙。在宋代时期,宋徽宗还为五龙敕封王爵,青龙为广仁王,赤龙为嘉泽王,黄龙为孚应王,白龙为义济王,黑龙为灵泽王。
五气:神,魂,精,魄,志(《说文解字》曰:志,意也)。
五气对应五行:遵循五行生克之理,有了精(水),就产生了魂(木),有了魂(木),就产生了神(火),有了神(火),就产生了意/志(土)。
《五行要论》有言:“天一生水,其于物为精,精者,一之所生也。地二生火,其于物为神,神者,二之所生也。天三生木,其于物为魂,魂从神者也。地四生金,其余物为魄,魄从精者也。天五生土,其于物为体,体者,精神魂魄具而后有者也”。也就是说,在阴阳五行理论中,水为精,火为神,木为魂,金为魄,土为体。
水为精,为人之精华,万物之精华。火为神,因为火的外形比较靓丽,有神气。木为魂,“魂为阳气”。金为魄,金在五行中代表刚强果断,通常说某人有“魄力”就是说某人做事“果断”。土为体,土是本体,金木水火都能被土所承载,都能化作土。
《黄帝内经》中说:“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书中又说:“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
精神:命理学《三命通会》中说:“精乃天之元,气乃神之本,是以精为气之母,神为气之子,子母相生,精气神全而不散之为合”。《三命通会》中中这段话是论“三合”的,比如“申子辰三合”,土生金,金生水,因为金就是其中的“气”,而水为其中的“神”,土为其中的“精”。因此,三合需要三个地支俱全为好。
《高上玉皇心印妙经》中说:“上药三品,神与气精”,也就是说“精气神”是人的三宝。这三宝之中,精为人所需要的有形的物质,而气为人所需要的无形的物质,神可以理解为人的“生命力”。我们常说的“养神”,其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保持更旺盛的生命力。
魂魄:魂为阴,魄为阳。
其魂有三,一为天,二为地,三为命。天为阳,地为阴,命又为阳。天、地二常在外,唯有命独住身。天、地、命并不常相聚首。
其魄有七 ,一魄天冲,二魄灵慧,三魄为气,四魄为力,五魄中枢,六魄为精,为英。其中两个天魄,两个地魄和三个人魄,相应,从不分开,并常附于人体之上。天冲、灵慧二魄为阴为天魄,气魄、力魄、中枢魄为阳为人魄,精、英二魄为阳为地魄。
所:左户右斤,户是房子,斤是斧头。意思是拿着斧头建房子,本义是建造,建立的意思。
归诸道:诸:之于。归之于道。
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纪也。物之所造,天之所 生。包宏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莫知其名,谓之“神灵”。
【翻译】:所谓“道”是产生天地的本源。道之始是一,一是万物的开端,因此一为道的纲纪,一切由“道”始,然后由一生二,由二 生三,由三生万物。万物的创造,天的形成,都是道在产生作用。道包涵着广大无形的化育之气,在天地产生前便形成了。没有谁能看到祂的形状,没有谁能知道祂的名字,只好叫它做“神灵”。
故 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养五气,心能得一,乃有其术。 术者,心气之道所由舍者,神乃为之使。九窍、十二舍者,气之门户、 心之总摄也。
【翻译】所以说,道是神明的根源,一是变化的开端。因此,人们只有用道德涵养五气,心里能守住一,才能掌握住道术。道术是根据道而采用的策略、方法,是心气按规律活动的结果。精神是道术的使者。人体的九窍、十二舍,都是气进进出出的门户,都由心所总管。
生受之天,谓之真人。真人者,与天为一。而知之者, 内修练而知之,谓之圣人。圣人者,以类知之。故人与一生,出于物化。
【翻译】降生受命于天的人,叫做真人。真人是道心同天融为一体而掌握道的人。而周知的人,通过刻苦修练内功(周行),从而达到悉知,周知周行,就能称作“圣人”。圣人凭借类推、类比、法则、触类旁通等,悉知万事万物。所以人的身体和生命为道所生,因后天物化而有不同。
这是宇宙全息律,大道的周期是从奇点大爆炸往四面八方发散,道由一生成万物,万物都是大爆炸后的产物,膨胀到其大无外时就会坍缩成黑洞,回归于道。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根本不知道,道本身也是物,天地人也都属于物,因此根据大道周期,每个人身体都至少有一个细胞的物质来自大道最元始的物质,该物质从大道开始,所经历的种种过往信息,皆能存储记录,人的祖辈们也能把所有记忆遗传给自己的后代,道士从不挑食,广东人也基本啥都吃,吃的东西消化后进入人体细胞,人体就获得了该食物生前的所有过往记忆。故真正周知的人是通过对自身体内此类细胞所含宇宙所有记忆的某些数据库进行破译获得知识,这叫本自俱足。道家修炼的主要目的就是传承人类记忆,传承如果光依靠口口相传或书本,是很不靠谱的。——《文始道》子弗山人直播内容,子弗的师兄已经通过修行,大约在一年以前,达成了这个目的,搜索人体数据库得到了《道祕天书》,不信者可自行去听直播。
知类在窍,有所疑惑,通于心术,术必有不通。其通也,五气得养,务在舍神,此谓之化。化有五气者,志也、思也、神也、心也,德也,神其一长也。
【翻译】通过化九窍之术,化外五行之气成内五行之气,修行圆满,(既有内功心法,又有外功术法,)便能悉知事理,贯通内功心法自动运转过程中有疑问,或陷于迷惑,只要有这种意识的干预,就会造成此化窍术一定不能畅通无阻的运转,悉知事理的目的就达不到。此化窍术能完全畅通无碍,五气自然能被蕴养,必须化十二舍之神归于心而成心神,《黄帝内经》:“故物生谓之化”有新物质生成,称作“化”,通过心术创造气,化窍术与化舍神术,都包含心术,因此也都能称为化术,前文的“物化”就是受精卵发育,当然有新物质产生,后文的“神化归于身”,这是炼神还虚,炼虚合道,也有新物质虚。(神,魂,精,魄,志)内五行之气化成心舍内的五气:志气、思气、神气、心气、德气,神是统一该五气的官长。
外五行:金、木、水、火、土 通过内五行(肺、肝、肾、心、脾)的调节(五脏调理,多用药食同源的中药,和物理手段)可以调整外五行,达到畅通人事的目的;反过来,如果精通外五行的调整也可以对五脏病变有显著调节作用,有时候甚至比药物的作用还好。
《黄帝内经》所载“五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精志也”。又说:“意之所存谓之志,生之来谓之精”,志的本源是意,根据文始道解释,精则是指整个身体的体液,因为从受精卵开始就存在精了,肾脏所藏的精只是身体之精的一部分,《黄帝内经》曰:“肾主藏精,主骨,生髓,通脑”,意思是说,肾精充足有助脑髓产生,脑髓充足,大脑功能才能正常发挥。《黄帝内经》还说“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之说,意思是说,肾气充盛则筋骨强健,动作敏捷,精力充沛。如果肾气亏虚,脑部失养,人的智力就会减退,生活能力就会退化,这在老年痴呆患者中表现尤为突出。
“神不安则不寐”。《黄帝内经》说“心主血脉”、“心藏神”,其他四脏则藏魂、魄、意、志,而以心所藏之“神”为主宰。因睡眠也是人的神志活动表现之一,故睡眠实由心神所控制。
静和者养气,养气得其知,四者不衰, 四边威势,无不为,存而舍之,是谓神化归于身,谓之真人。真人者, 同天而合道,执一而养产万类,怀天心、施德养,无为以包志虑、思意, 而行威势者也。士者,通达之,神盛乃能养志。
【翻译】宁静平和便可以养气,养气便可以获得内五行之气的灵智,五气和合,四气就很难衰退,志向、思想、精神、道德的威势就会向四方散发,就能神通广大,无所不为,把这种威势用心来纳存且安置好,使其经久不散,就是说威势收存于心,炼气初步有成的人可日盛而长养,而能将这种威势回归于身体,伏藏住而不显露出来,这就叫神化,才称其为真人。真人就是同于上天、合于大道的人;能够坚守“一”,而且使万物得以蕴养和生长的人;怀抱天道之心,施行蕴养之德的人;用无为之法来包容志向智虑、思想意识,并且潜行威势的人,无为法讲究伏藏,有也好像无,大智若愚,行须潜行。读书人通晓做到了这一点,精气神旺盛,才能涵养意志。
更新于:5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