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希腊文化中,伊塞冬斯人(Issedon、Issedones也译为伊塞冬、伊塞顿。我个人倾向于译为伊塞道,这更符合春秋时期的族名和地名。)和看守黄金的格里芬人都是非常神秘的民族。伊塞冬斯人是靠近看守黄金的格里芬人的民族。根据希罗多德《历史》记载,伊塞冬斯人居住在阿吉派伊人以东的地方。阿吉派伊人也是《庄子·逍遥游》中记载的穷发族即秃人族。关于阿吉派伊人居住地区的周围环境问题,我在大同思想网文章“古希腊时期阿吉派伊人来自祝融后裔秃人族,列宁是秃人族代表”一文中已经有所说明。其中一个重要的地理环境是周穆王所到的千里积羽地区。该地在《淮南子·地形训》中也有记载。《淮南子·地形训》说:“北方曰积冰,曰委羽。”高诱注:“委羽,山名也,在北极之阴,不见日也。”这里再进一步论述伊塞冬斯人居住地点的具体方位。
伊塞冬斯人居住在阿尔巴人、加里奈人和哈巴纳人以南的卡西亚山区。阿尔巴人以东是加里奈人和哈巴纳人,加里奈人和哈巴纳人以南一直到卡西亚山区便是人数众多的伊塞冬斯人民族部落。在伊塞冬斯人的东部是特罗阿纳人,在特罗阿纳人居住地往南走便是吐火罗人即大夏人的居住地区。在伊塞冬斯人以南是阿斯巴卡拉人。在阿斯巴卡拉人以南是博塔人,在博塔人以南是赛里斯山附近的奥托罗科拉人。
根据托勒密《地理志》的记载,伊塞冬斯人与斯基泰人和赛里斯人的关系十分密切,这在托勒密和马利努斯的著作中都有论及。在西方文献中,西方人利用陆上丝绸之路到达中国的路径是由马其顿商人较早发现的。托勒密和马利努斯的著作关于陆上丝绸之路的描述来自马其顿商人Maes Titianosd 的游记。Maes Titianosd率领的商队到达大夏后继续向东走,在进入赛里斯本土之前,先后到达斯基泰伊塞冬Issedon Scythique和赛里斯伊塞冬Issedon Serique这两个城市。最后到达赛里斯人的首都Sera。陆上丝绸之路要经过桃花石Taugast,即杜家子,也有人说是波斯和大食的著作中所讲的唐家子Tamghaj。这一带曾经是尧帝后裔陶唐氏族群居住的地方。
根据托勒密《地理志》的计算,斯基泰伊塞冬城与赛里斯伊塞冬城之间的距离大约为50分的时差距离。斯基泰伊塞冬斯城(IssedonScythique)白昼最长达16小时。东部距离亚历山大城的时差为6小时。赛里斯伊塞冬城(Issedon Serique)白昼最长达15个半小时。东部距离亚历山大城的时差为6小时50分。斯基泰伊塞冬城在赛里斯伊塞冬城的西北方,赛里斯伊塞冬城在斯基泰伊塞冬城的东南方。赛里斯伊塞冬城以东是德罗萨克城。赛里斯伊塞冬城距离德罗萨克城大约是30分钟的时差距离。德罗萨克城以南是奥托罗科拉城。赛里斯人的首都Sera与斯基泰伊塞冬城的距离大约是2小时的时差距离。
从大夏到伊塞冬斯城再到赛里斯首都,这是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在这条通道上,马其顿商人还路过欧罗巴城。在战国时期欧罗巴城这里还居住有腓尼基人即封国人与逢国人的后裔。封国人的始祖封钜是炎帝器的儿子,也是逢伯陵和祝庸的兄弟。封国人与逢国人和祝国人早期是兄弟亲族关系。从地里位置上看封国与逢国是近邻,在几千年中陆续位于今甘肃、青海、新疆、以及新疆以西一带。腓尼基人欧罗巴与卡德摩斯等都来自在大夏与赛里斯首都Sera之间的欧罗巴城。祝庸国最初在今湘西张家界大庸。封国人与逢国人和祝国人的祖地都在今湖南,因为炎帝器的祖地在今湖南茶陵。《路史》记载:“炎帝器,器生钜及伯陵、祝庸。钜为黄帝师,胙土命氏,而为封钜。夏有封氏、封文侯,至周失国,有封氏、钜氏、巨氏、封父氏、富父氏。”封钜与其兄弟逢伯陵和祝庸各自都有候国或伯国世代相传。伯陵为黄帝臣,始封逢,改封齐,生子三人:曰殳、曰鼓、曰延。祝庸为黄帝司徒,生术嚣。术嚣生子二人:曰条、曰勾龙。条喜远游,死为祖道之神。条和勾龙后来都成为埃及的神。术嚣的儿子条死后成为祖道之神。陆上丝绸之路在上古时期即为祖道。
根据马利努斯的计算,从石塔到赛里斯人的首都塞拉城要走7个月时间。这条陆上丝绸之路的纬度南北距离大致相当于赫勒斯滂和拜占庭所在的纬度线上的南北距离。托勒密认为这7个月的时间可以减少一半,因为应该把风暴阻拦等有关意外事件因素所占时间计算在东西距离中。
按照希罗多德的说法,伊塞冬斯人有这样一种食人族的食老人风俗。如果一个人的父亲去世了,他们所有的近亲带着羊来到死者家里。他们杀羊献祭,在切割羊肉的同时,也把这家主人的父亲的肉切下来;然后把羊肉和人肉混在一起煮,大家在宴会上一起食用。对于死者的头颅,他们采用另外的处理方式:把头皮剥掉,擦拭干净,再镀上金。之后,它就成为这家人引以为荣的圣。他的儿子们每年举行隆重的祭奠,以纪念其父亲之死。这种情况就像希腊人为死者举行一年一度的盛宴一样。食人族最早起源于上古湖湘地区的犬戎族,随着犬戎族逐渐融入其他民族,食老人风俗便在白人、僰人、塞种人、马萨格泰人、斯基泰人以及其他诸多民族中传播开来。根据林河先生的研究,上古南方母系社会时期的农耕糯人傩人部落普遍有食母的风俗。老普林尼在《自然史》中也提及食人生番的斯基泰人。该部落斯基泰人也是从南方移居到北方的。
希罗多德认为,在其他方面,据说伊塞冬斯人是一个尊崇正义的民族,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妇女和男子具有平等的权利。在希罗多德以前,妇女和男子具有平等的权利的民族往往是母系社会影响遗留较多的民族或者是女王领导的国家。由此看来,伊塞冬斯人是具有母系社会传统的民族或者是由妇女担任领导的民族。与伊塞冬斯人有亲族关系的马萨格泰人居住在伊塞冬斯人的对面,由大河隔开。马萨格泰人在希罗多德时期就是由女王担任国家领导人的民族。伊塞冬斯人中妇女的社会地位很高,这一点与马萨格泰人对妇女的尊重颇有相同之处。
伊塞冬斯人讲述过独眼族和看守黄金的格里芬的故事。希罗多德说:“这些故事是斯基泰人从伊塞冬斯人那里听说的,然后再由斯基泰人转述给我们希腊人。”在希罗多德所讲述的东方四大民族即一目人、秃人、伊塞冬斯人和西伯利亚人中,伊塞冬斯人是最关键的。没有伊塞冬斯人讲述关于一目人和看守黄金的格里芬的故事,希罗多德时期的西方人对这些故事都不了解。
希罗多德关于远方东方中国人的知识局限于他所知道的东方四大民族即一目人、秃人、伊塞冬斯人和西伯利亚人。关于一目人、秃人的祖源问题,我在大同思想网关于一目人和秃人的文章中已经分别有所论述。关于一目人的祖源究竟如何确定,我认为除了《山海经》关于一目人是少昊后裔的说法以外,何光岳先生关于一目人是彭祖后裔的说法也成立。彭祖是颛顼的后裔。少昊与颛顼都是黄帝后裔。一目人无论是少昊后裔,还是陆终之子彭祖的后裔,可以说都是黄帝后裔。少昊为黄帝之子,陆终乃颛顼之后。颛顼从十岁开始,在今湖湘地区由少昊负责其教育成长。后来颛顼长大协助少昊治理国家,最后成为帝王。由于少昊和颛顼都是黄帝后裔,且离黄帝时期不远,因此,说一目人是黄帝后裔,应该更容易得到共识。彭祖是秃人族的近祖,因此可以说秃人族也是黄帝后裔。伊塞冬斯人属于塞种人。塞种人的祖先是少昊后裔允格。因此,可以说希罗多德所知道的东方民族即一目人、秃人、伊塞冬斯人和西伯利亚人都是黄帝后裔。
伊塞冬斯人居住地的北方是一目人居住的地方。关于该地周围环境,老普林尼在其著作中论及烈风之山和千里积羽之区时,说该地附近居住着一目人。根据老普林尼在《自然史》书中的记载,有一个地方是北风出发之处即名为北风之穴的洞穴。该地号称CesClinduon(世界门户)。离北风洞穴不远的地方,是一目人居住的地方。公元12世纪拜占廷诗人泽泽斯的《千行卷汇编》中也记载伊塞冬斯人居住地的北方一目人民族。根据泽泽斯的《千行卷汇编》的记述,以长发自豪的伊塞顿人说,他们的北风方向那边的邻人,是人多势众的勇猛战士,富有马匹、羊和牲畜成群。每个人只在前额当中长着一只眼。他们毛发,强悍无比。以前额当中有一目著名的一目人为了黄金宝藏经常与格立芬人发生战斗。关于一目人的特征,麦伽斯提尼《印度志》记载“独目人,狗耳,一只眼长在额正中,头发直立,胸部毛蚝蚝。”伊塞冬斯人居住地的北方有钟山之神。《山海经·海外北经》记载:“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眼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关于钟山与阿尔泰山和千里羽毛之区的关系,请见大同思想网杜钢建文章“古希腊时期一目人是黄帝后裔”。
关于伊塞冬斯人的部落组成,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文献有一些记载。古希腊地理学家斯特拉波在《地理学》中说:“从希腊人那里夺取了巴克特里亚的是最著名的游牧部落。我说的这些游牧部落是阿希人(Asii)、帕色阿尼人(Pasiani)、吐火罗人(Tochari)和塞加罗里人(Sacarauli),他们都来自遥远的锡尔河彼岸,与塞种及索格底亚那毗连的地区,这里曾经被塞种占据过。”古罗马历史学家特罗古斯和地理学家托勒密在他们的著作中也都有过类似的记载。这里阿希人(Asii)是乌孙人。帕色阿尼人(Pasiani)是波斯人。吐火罗人(Tochari)是大夏人。塞加罗里人(Sacarauli)是塞种人。
伊塞冬斯人由四个较大的部落组成,以乌孙人(Asii)部落为首,其他部落有大夏人,也译为吐火罗人(Tochari)、萨迦人(Sacarauli)和加兹亚尼人(Gasiani)。伊塞冬斯人的这些部落基本上都是塞种人,从其祖源来看,都是黄帝的后裔。除了这些塞种人部落以外,与伊塞冬斯人隔Araxas河相望的居住在河对岸的马萨格泰人(Massagetae)也是塞种人。马萨格泰人(Massagetae)起先居住在自黠嘎斯(kirghiz)草原至锡尔河(Sir Daria)下游地区,后来不断向西方迁徙。伊塞冬斯人与马萨格泰人是亲族关系。古代从南方向西北方向迁徙的民族,往往是几个亲族一起以相互支持共同对外的方式进行民族大迁徙。迁徙后如果定居的话,几个亲族按照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进行划分疆域,彼此之间居住地不会太远。伊塞冬斯人与马萨格泰人的居住地域的划分就是这样。经过大迁徙后的亲族关系经过几代人世间之后,往往会因为领土疆域问题和其他部落关系如婚姻问题等而出现冲突和矛盾,有时甚至会导致战争,形成你死我活的对立。伊塞冬斯人和秃人族以及马萨格泰人之间也发生过此种斗争。
伊塞冬斯人中的塞种人是源于湖湘地区的羌戎部落塞种人。羌戎部落塞种人在夏朝以前就开始陆续沿着喜马拉雅山南北两条通道向西方迁徙。以帝少昊之后裔允格为始祖的夏朝塞种人到达大夏地区以后有一部分夏人继续向西方迁徙,形成西方的雅利安人即夏人。根据《路史》后纪七载,金天氏生倍伐和般。般生眛,眛生允格、台骀。允格生阴戎,是允格之后以允为氏。被黄帝封在湖南株洲茶陵的少昊金天氏裔子允格是允姓戎族的祖先。夏鲧和夏禹为姒姓,允姓与姒姓同源黄帝后裔姬姓。到夏朝时期,允姓与姒姓融为一族。(见刘师培《姒姓释》及杨宽《中国上古史导论》)夏朝有允国,为侯爵国,以允格为始祖。塞种人是允姓姒姓戎族与炎帝后裔姜姓羌族结合形成的。《左传》襄公十四年杜预注说明:“四岳之后皆姜姓,又别为允姓。”塞种人在帝颛顼至禹王时期大规模聚集在巴克特里亚即大夏地区。该地区是先夏时期华夏人的聚集地,其中包括发源于湘西的索国人和析支人。允人与湘西崇山国的崇伯鲧是同族,与夏代姒姓一家。禹王在湘西崇山开启夏朝以前就率领西羌西戎到达大夏地区。以夏鲧和夏禹为代表的允戎是大夏地区塞种人的近祖。
伊塞冬斯人中源于湖湘地区的羌戎部落塞种人在公元前2000年以前就先后到达青海和新疆,逐步进入大夏地区。塞种人在印度文献中称沙迦人,操波斯语。塞种人对大夏地区的历史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塞种人最初活动在天山以北以南地区,后来不断向西迁移直达今阿富汗西部的锡斯坦地区。夏商周时期大夏地区始终有羌戎族人居住。大夏于商初向商汤朝贡。商书《伊尹献朝》、《伊尹四方令》和周代的《逸周书》等记载有正北空同、大夏、莎车、姑他、旦略、貌胡、戎翟、匈奴、楼烦、月氐、孅犁、其龙、东胡等方国。先秦时期婼羌国部落与允姓之戎的塞种人分散在帕米尔南北及大夏地区。根据《西域水道记》,婼羌的异译还有叶尔钦等。俄罗斯“叶利钦”等名称最早源于婼羌的异译。秦厉公时羌无弋爰剑为秦所迫西逃。至爰剑曾孙忍时,秦献公灭狄獂戎,众羌西奔至大夏地区,还有一部分羌人更向西方绝远地区逃亡,不复交通。
伊塞冬斯人中的乌孙人也是黄帝的后裔。伊塞冬斯人中的乌孙人与秃人族是亲族关系,曾经一起向西北方迁徙。秃人族是陆终第三子彭祖的后裔,属于彭姓大氏系。乌孙族是陆终第四子求言,也名会人的后裔,属于妘姓大氏系。在商朝晚期这几个氏族因受到迫害而一起逃亡西北方。周穆王西征时到达了焉居和禺知,即乌孙氏和大月氏的国都。乌孙自称是“昆人”。乌孙及祖先昆人的族源可以追溯至源于湖湘地区的昆吾氏。乌孙的祖先是祝融吴回的孙子陆终的长子樊,巳姓。,昆吾氏移居西方成为西戎中的绲戎。乌孙王号“昆靡”。 昆靡在突厥语中的辅音“m”与“b”相通。南北朝时期高车王阿伏至罗自号“侯娄匐勒”(hulug bir)。“侯娄匐勒”相当于维吾尔族及哈萨克族的“乌鲁伯克”(ulug beg)。乌孙人与秃人族也是亲族关系,秃人族源于祝融吴回之孙陆终之子彭祖。
乌孙氏的一支最早在先夏时期向西北迁徙到昆仑山以南一带形成北乌孙。《淮南子时则训》论五位时说到北乌孙。根据《淮南子》记载,南方之极,自北戶孙(即北乌孙)之外,貫顓頊之国,南至委火炎风之野,赤帝、祝融之所司者,万二千里。这里,从北到南一万两千里路程是以北乌孙国以南开始计算的。治理南方的领导是炎帝和祝融。治理南方的宪令规定是爵有德,赏有功,惠贤良,救饥渴,举力农,振贫穷,惠孤寡,忧疲疾,出大祿,行大赏,起毀宗,立无後,封建侯,立贤輔。与北乌孙相对应的应该是留在南方的南乌孙。南方乌孙人包括乌浦人、乌浒人以及黎的后裔黎族人。
根据《穆天子传》的记载,周先公太王古公亶父嫁元女于赤乌氏。“甲戌,至于赤乌。赤乌之人丌献酒千斛于天子。食马九百,羊牛三千,穄麦百载。天子使祭父受之,曰:赤乌氏先出自周宗,大王亶父之始作西土,封其元子吴太伯于东吴,诏以金刃之刑,贿用周室之璧,封丌璧臣长季绰于舂山之虱,妻以元女,诏以玉石之刑,以为周室主。天子乃赐赤乌之人丌默乘四,黄金四十镒,贝带五十,朱三百裹。丌乃膜拜而受,曰:□山,是唯天下之良山也。珤玉之所在。嘉谷生之,草木硕美。天子于是取嘉禾,以归树于中国。曰:天子五日休于□山之下。乃奏广乐,赤乌之人丌好献二女于天子,女听、女列,以为嬖人。曰:赤乌氏,美人之地也。珤玉之所在也。”根据《穆天子传》的记载赤乌氏的祖先出自周宗,周之先祖是先夏时期的后稷。因此,赤乌氏也是黄帝的后裔,而非炎帝的后裔。周穆王西征时所见赤乌国在舂山即葱岭以西,即今帕米尔以西。
乌孙氏中有黄种人,也有白种人。但是白种人居多。在赤乌氏中白种人应该占绝大多数。根据《新唐书》记载,乌孙人的外部特征是“赤发绿瞳”。焦氏易林说“乌孙氏女,深目黑丑”。 颜师古注《汉书宣帝记》曰:“乌孙于西域诸戎,其形最异。今之胡人青眼赤须状类猕猴者,本其种也。”前苏联考古学者库沙耶夫(G. A. Kushaev)与伊犁考古队队长阿基舍夫(K. A. Akishev)合著的《伊犁河流域的塞人和乌孙的古代文化》(1963年)一书认为,在伊犁河流域及伊塞克湖发现的乌孙头骨,大约百份之八十属于长颅白种人。前苏联考古学家伊斯马戈洛夫发现巴尔喀什湖东南七河地区出土的60余乌孙头骨,其中大多数是长颅,属于白种人;少数是圆颅,属于黄种人。
伊塞冬斯人中的乌孙人与汉代史***载的乌孙国的关系是亲族关系。根据《张骞传》记载,张骞曾经说乌孙本与大月氏共在敦煌间,后来乌孙逐渐强大。乌孙王大昆弥治赤谷城,去长安八千九百里。户十二万,口六十三万,胜兵十八万八千八百人。乌孙国的宪法规定,其政府体制中的官员设相和大禄,左右大将二人,侯三人,大将、都尉各一人,大监二人,大吏一人,舍中大吏二人,骑君一人。东至都护治所千七百二十一里,西至康居蕃内地五千里。地莽平。多雨,寒。山多松樠。不田作种树,随畜逐水草,与匈奴同俗。国多马,富人至四五千匹。民刚恶,贪狼无信,多寇盗,最为强国。故服匈奴,后盛大,取羁属,不肯往朝会。东与匈奴、西北与康居、西与大宛、南与城郭诸国相接。此地本塞地。大月氏西破走塞王,塞王南越县度。大月氏居其地。后乌孙昆莫击破大月氏,大月氏徙西臣大夏,而乌孙昆莫居之,故乌孙民中有塞种、大月氏种。伊塞冬斯人中也有乌孙人和塞种人。
伊塞冬斯人居住地的河对岸是塞种人马萨格泰部落的居住地。关于塞种人马萨格泰部落,在希罗多德的《历史》一书中有所论及。希罗多德的《历史》记载:“Massagetae人据说是一个勇武善战的强大民族,他们住在东边日出的地方”。“住在与Araxas河和Issedones(伊塞冬斯人)相对的地方。有人说他们是Scythia(斯基泰)的一个民族。” 居鲁士二世(前559~前529年在位)曾经帅军与马萨格泰人打仗,结果居鲁士二世战死,波斯军全军覆没。根据希罗多德的记载,在当时的波斯人看来,这些马萨格泰人、伊塞冬斯人和斯基泰人都属于一个部落集团。波斯人把所有的斯基泰人都称为萨迦人即塞种人。
居住在伊塞冬斯人对岸的马萨格泰人也有喜爱黄金的风俗。希罗多德在《历史》中记载:“马萨格他人在服饰和生活方式上跟斯基泰人类似。他们都以步兵或骑兵的形式战斗,使用长枪和弓箭。不过他们最喜爱的武器是斧头。他们的手臂覆盖着黄金或者黄铜。而他们的枪头、箭矢和斧头是用黄铜制造的;头盔、皮带和扣子是黄金做的。马的防具是用黄铜做的,而缰绳和护头由黄金制造。他们从来不用铁或者银,因为他们的国家不出产铁和银,却拥有大量的铜和金……每个马萨格他男人只有一个妻子,但所有的妻子是共有的;但是斯基泰人却不是这样。”根据希罗多德的记载,显然,马萨格泰与斯基泰人不是同一个民族。马萨格泰人与伊塞冬斯人都属于塞种人。
伊塞冬斯人中的塞种人是以游牧为主的民族,只有少部分人从事农业,种植糜子、大麦和小麦。伊塞冬斯人中的塞种人的住房是号称穹庐的圆柱形毡房。毡房里面以木料做成格子,顶上环列椽木。这种毡房便于拆卸和折叠。塞种人将穹庐建在地上或车上。载房车有两轮、四轮、六轮的牛车、马车后骆驼车等。这种穹庐可以从车上移下来建在地上。根据希罗多德的《历史》记载,在波斯王薛西斯征伐希腊的大军中有塞种人。塞种人(萨凯人Sacans)在战阵中与大夏人即巴克特里亚人和米底人编制在一起。塞种人下身穿着裤子,头戴一种尖顶而直挺的高帽子。他们带着他们本地自制的弓和短箭,还带着他们称为萨迦利斯(sagaris)的战斧。此类萨迦战斧在希腊克里特岛和雅典的考古博物馆中均可见到。可以想象塞种人曾经从北方一直移居到希腊的最南端地区。
希罗多德认为上述这些萨迦人即塞种人属于阿米尔吉伊(Amyrgii)的斯基泰人。但是波斯人却称他们为萨凯人,因为波斯人把所有的斯基泰人都成为萨凯人即萨迦人塞种人。根据希罗多德《历史》的记载,塞种人骁勇好战。每次作战的战利品,都由君王分配给战士。他们奖励战胜敌人和多杀敌人,把敌人的首级割下来,作为分取战利品的凭证。同时还把敌人的头颅用来作饮器,把首级眉毛以下的部分锯去,并把剩下的部分弄干净。富人在外部包上牛皮,里面还要镀上金,再把它当做杯子来使用。穷人只是把外部包上生牛皮来使用。一个人也可用他自己的族人的头来做这样的杯子,但这必须是与他不合的族人,并且曾在国王面前战胜过自己。在希罗多德看来,塞种人和斯基泰人具有同样的习俗。斯基泰人饮他在战场上杀死的第一个人的血,把在战争中杀死的所有死人的首级带到他的国王那里去,便可以分到一份虏获物,否则就不能得到。他沿着两只耳朵在头上割一个圈,然后揪着头皮把头盖摇出来。随后他再用牛肋骨把头肉刮掉并用手把头皮柔软,用它当作手巾来保存,把它吊在他自己所骑的马的马勒上以为夸耀。凡是有最多这种头皮制成的手巾的人,便被认为是最勇武的人物。克兹拉索夫认为斯基泰的祖先是生活在东哈萨克斯坦的塞人。
我在希腊克里特、雅典和马其顿帝国首府色萨利等地考古博物馆均发现塞种人墓葬中的黄金制品。特别是在雅典和马其顿帝国首府色萨利城市的考古博物馆中,还专门设置了考古出土的墓葬黄金制品的陈列室。从中可以发现历史上的塞种人有喜爱黄金的特点。希罗多德在描写中亚塞种人的特点时说,塞西安王室小心翼翼保护神圣的黄金,每年为它举行重大的祭典。当时塞种人的衣服上都以黄金为装饰品。这些塞种人的遗迹和遗物,通过过去近百年的考古发现,已经大量呈现在世人面前。在希腊地区的塞种人与居住在中亚地区的伊塞冬斯人一样,与黄金有特殊的关系。生活中大量的日常用品都有一定程度的黄金装饰,甚至在人死后的石棺墓葬中也存放大量的黄金首饰和其他黄金制品。我相信伊塞冬斯人与希腊地区考古发现的塞种人一样,也具有对黄金的特殊兴趣,因为伊塞冬斯人距离看守黄金的格里芬人不远。格里芬人附近的一目人以及伊塞冬斯人都对格里芬地区的黄金垂涎,并且因为抢夺黄金而发生战斗。格里芬人的居住地点应该在北极圈附近,位于盛产黄金的阿尔泰山以北地区。俄罗斯彼得大帝皇宫中的西伯利亚黄金制品的收藏品以及巴泽雷克塞人王陵的黄金宝藏都是在阿尔泰山以北地区发现的。
伊塞冬斯人从北方南下的原因是一目人的挑战。希罗多德说:“伊塞冬斯人被阿里玛斯波伊人赶出了自己的国土,斯基泰人又被伊赛多涅斯人所驱逐,而居住在南海(黑海)之滨的奇姆美利亚人又因斯基泰人的侵逼而离开了自己的国土。”在一目人的驱逐下,伊塞冬斯人失去了自己的领地。伊塞冬斯人离开家园南下向西南方的斯基泰人发动袭击,从而把斯基泰人驱逐出去,占据了斯基泰人的家园。在伊塞冬斯人的驱赶下,斯基泰人大批移居黑海地区,将居住在黑海地区的奇姆美利亚人即且末人驱逐出去,占据了且末人的国土。后来斯基泰人进一步向西南方挺进,直到攻打希腊和罗马。
伊塞冬斯人的部落曾经移居伊犁河流域。伊塞克湖的名字来自伊塞冬斯人的部落。伊塞冬斯人曾经分布在伊塞克湖周围到伊犁河流域之地。伊塞冬斯人中乌孙人部落曾经长时期占领该地区。前苏联的考古发现伊犁河北岸有大量乌孙墓葬存在。《西域图志》记载:“塔尔巴噶尔(塔尔巴哈台山(Tarbagatai Mountains),当属汉匈奴、乌孙交界处”。乌孙人与匈奴人也有亲族关系。匈奴人来自夏朝的王族,匈奴人的近祖是夏朝末代君王夏桀。乌孙人的母族来自匈奴。乌孙国贵族乌就屠的母亲就是匈奴人。乌就屠“曾与诸翕侯俱去,居北山中,扬言母家匈奴兵来”。根据伊塞冬斯人部落中的乌孙人的分布地区来看,希罗多德所描述的伊塞冬斯人地区,大致在在伊犁河至楚河一带。马萨格泰人居住在锡尔河对岸与伊赛多涅斯人相对的地方。马萨格泰人占据里海以东的广阔平原。
伊塞冬斯人的部落主要属于塞种人,也即萨迦人。萨迦人在《汉书·西域传》译为塞种,意为塞族。塞种在我国古代佛经中作“释种”。塞克在佛经中也有其它几种译名,如《杂阿含经》作“释迦”,《正法念处经》作“赊迦”,《孔雀王经》作“铄迦”,一作“烁迦”。《汉书·西域传》中说:“昔匈奴破大月氏,大月氏西君大夏。自此塞王南君罽宾,塞种分散,往往为数国。自疏勒以西北,休循、捐毒之属,皆故塞种也。”我在希腊各地的考察发现,塞种人在古希腊地区的分布非常广泛,从希腊南部的克里特岛,到希腊中部的雅典及其周边地区,再到北方的色萨利地区,从西部沿海地区到东部沿海地区,塞种人文化几乎无处不有。不同历史时期的塞种人文化几乎占据至今在希腊地区考古出土的墓葬文化的绝大部分。这一点说明,除了希克索斯人是塞种人以外,源于方雷氏部落的巴勒斯基人和源于封国人的腓尼基人中也有大量族群与塞种人融为一体,形成在希腊地区的塞种人文化。关于古希腊地区的希克索斯人、巴勒斯基人和腓尼基人的族源问题,请见大同思想网杜钢建文章“古希腊文化创始者希克索斯人是夏朝塞种,源于上古湖湘地区”、“古希腊巴勒斯基人是方人房人,来自黄帝时方雷氏”、“古希腊腓尼基人主要来自华夏封人,是黄帝老师封钜的后裔”。
找到伊塞冬斯人的居住地以后,就容易找到看守黄金的格里芬人的居住地。在阿尔泰山地区,自古以来就有诸多盛产黄金的金矿。在阿尔泰山北侧,原苏联考古学家在巴泽雷克发掘了五座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型墓葬。巴泽雷克冢墓是西伯利亚早期铁器时代的墓地。墓葬位于俄罗斯戈尔诺阿尔泰省的巴泽雷克盆地。已经挖掘出包括自南向北联成一线的5座冢墓。墓上均有圆形石冢,地下以双层原木构成墓穴。墓室南墙附近放置厚木棺具,棺具表面有禽兽图。随葬品中有来自中国和西亚的丝织和毛织品。墓葬中的人物属于长颅白人的约占85%。从这些墓葬中出土了大量黄金制品,其中包括一些带有格里芬形象的饰物。阿尔泰山北部的巴泽雷克墓穴主人应该是塞种人。该地区从地理位置来看,与一目人的居住地应该不远,从而与格里芬人的居住地也应该不远。我认为在阿尔泰山以北地区继续向西北方向寻找,特别是在北极圈附近寻找,一定能够找到格里芬人看守的黄金宝藏。
支持文化复兴,天下大同!欢迎赞赏
欢迎订购《资本精神》
作者:卢德之
邮寄+签名:60元/本
联系:李先生(加微信18670082891)
或登录大同思想网公众号链接的“大同书城”,在书城订购《资本精神》
资本精神
本书围绕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努力以一种创新的视角展开阐述:一是超过传统的资本观,重新定义了“资本”这个概念;二是发掘“资本”背后的道德价值,提出并阐述了“资本精神”这个新概念、新范畴;三是面对不同文明的发展与变化,阐述了“资本精神”将是统合不同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四是寻找现代慈善的动力机制,阐述了以“资本精神”为核心的普遍的“共同善”,才是现代慈善的本质特征;五是面对未来发展,阐述了经济社会中显现出来的“走向共享”的特征,这将是人类文明发展特别是现代资本文明的一个基本方向与重要趋势。
关注大同思想网
联系电话丨微信:
18670082891
欢迎向大同思想网公众号投稿:
datongsixiangwang@163.com
大同思想网:
http://www.dtsxw.org/
点赞的小手让我看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