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追溯到公元前46年,罗马共和国的儒略·凯撒(Julius Caesar)提出了一个新历法——儒略历。它以365.25天作为一年的长度,其中四年中有一个年份以366天计算。我们把这一天称为“闰日”,这一年便成为了“闰年”。但这只是一个简单的说法,如何区分平年和闰年?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
闰年的判定方法
按照主流的思路,我们可以这样来推算:每四年一润,但是闰年又有一个特殊的规定,世纪闰年,也就是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按照这样的规律推算,可以得到下列公式:
闰年的判别方法: 四年一闰,百年不闰但四百年再闰
这个判别法可能看起来有些抽象,那么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比如2016年是闰年,它能被4整除,但同时也被100整除,不过它能被400整除,所以,它就是一个闰年。以此类推,2020年、2024年、2028年等都是闰年。
为何会有闰年这个概念?
轮回不息,日月穿梭,在人类的发展史上,纪岁的问题可谓是一千年的难题。在古代,人们已经意识到,既然一年的长度是确定的,那么自然界的变化,如季节的变化、天气的变化等,可能与历法的制定有关。在各个国家的历史上,制定、完善专供自己使用的纪年系数,成为了举国同庆的大事。
在中国古代,公元前2300多年,商纣王即已立历,其日月并行制被认为是全世界最古老的纪年体系之一。它将年的长度定为360天,岁的长度定为365天;接下来的商周时期又根据地球绕太阳运动一周的实际时间来重新定制了夏历,夏历规定每一年的长度为354.3672天。到了汉代,人们又引进了闰月的概念,使农历尽量适应实际月相运行的变化,成为一个独立完整的纪年体系。
而在世界范围内,公元前46年由罗马共和国的儒略·凯撒制定的儒略历,在长达1600多年的时间里,成为了全球主要的历法之一。儒略历的基本规则是规定公历年平均一年的长度为365.25天,从而决定平年有365天,闰年则有366天。这种方法虽然十分简单、实用,被全世界广泛采用,但是却存在着一定的误差。
为了纠正这种误差,1582年,教皇格雷戈里十三世在儒略历的基础上,推出了格里历,即现在我们采用的公历。格里历的基本规则和儒略历有所改变,规定每一百年的三个世纪闰年少设置一个,即规定公历年平均一年的长度是365.2425天。
结论
因此,设立闰年的概念,是为了更加准确地刻画地球和太阳的运动,将岁差纳入日历之中。虽然现在科技十分先进,我们已经可以通过天文观测、计算机等手段非常精确地计算一年的长度,但是以闰年作为历法的一种形式,却在某种程度上,仍然被人们所重视、所使用。
对于如何区分平年和闰年,我们也有了比较明确的判别法,下次遇到日期或者其他相关问题时,相信大家都可以借此对平年和闰年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