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管你愿不愿意,不管你喜不喜欢,人都会生病,都会衰老。
房屋跟人一样,到了一定的时候都会出状况,都需要维修——但是,房屋“养老”和“体检”,这两个人格化的说法引发了广泛的社会情绪。
一向冷感的官家语言,何苦要在这个节骨眼上展现温情脉脉的一面呢?
老百姓看到这种人格化的说法马上动情了,心想自己养老和体检都存在问题,现在把房子都带上,谁受得了?
好比自己的娃儿没吃饱,先给万里之外的黑娃提供免费校餐,搁在谁身上都会有想法。
2、
老百姓是很务实的,心想“体检费”和“养老金”肯定是要掏钱的......羊毛出在羊身上,羊毛不会出在牛身上。
按揭贷款还没还完,收费项目就接上了,难免不慌,于是怨言四起。
看到势头不妙,立即有专家出面“辟谣”,说试点的重点是政府把公共账户建立起来,这里的公共账户并不需要老百姓直接出钱。
老百姓松了一口气,但心中的疑惑并没减少——这样的“辟谣”是不是草率了一点?
万一碰到资金不足怎么办?
现在把话说死,说“不需要老百姓直接出钱”,到时谁为今天的话负责?
毕竟在养老的问题上,从“养儿防老”到“政府养老”,再到“推迟退休好、自己来养老”,说法变动太多。
即使铁了心靠自己养老,还不断传出养老金存在缺口的消息......人的养老金都没搞定,现在红口白牙说房屋养老金不要老百姓“直接出钱”的底气何在?
我个人觉得房屋养老金一定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不信走着瞧。
这事儿没完。
3、
关于房屋养老和体检,有什么逆天的建议吗?
有。
把房产所在的土地产权改为永久产权。可以自己永久拥有,可以进入市场自由买卖,多业主共同拥有的房产项目由业主投票决定如何处置。
明晰产权,交给市场,无需政府部门大包大揽,是最省事也最公平的选择。
既然存在私有经济,为什么不能让家家户户有一点基于房地产的私产呢?
在永久产权的基础上,推行所谓房屋养老、体检、保险制度甚至收取适度的房地产税还算说得过去。
4、
既然是“逆天”建议,那就只能过过嘴瘾,没有人听得进去,也没有人当真。
现实一点说吧,中国城市住宅以高层公寓为绝对主力,如果不制度化地定期维护,五十年之后将成为一场灾难:玻璃老化,石材和瓷砖脱落,墙体损毁,钢材锈蚀,整体沉降、倾斜、裂缝,各种你能想象到想象不到的问题都会出现。
拆掉可惜,住着糟心,整体修复需要付出巨大的协调成本,关键是,维修基金是“杯水车薪”......我们做好应对这一切的心理准备吗?
在网上发牢骚很容易,解决实际问题则需要理性的声音。
官方通报说“建立房屋体检、房屋养老金、房屋保险这三项制度,构建全生命周期的房屋安全管理长效机制,上海等22个城市目前正开展试点”。
老实说,是应该探索“长效机制”,试点是可行的办法之一。
但我有三点期望:
第一,我不指望有免费的午餐,但希望餐费合理,不可过分增加产权人的经济负担。
第二、试点效果好不好市场说了算,而不是建设部自己说了算——对比试点和非试点,看看房产有没有实现增值。增值是硬道理,其他的是瞎扯淡。
第三、如果政策烂尾,特别是公共账户出现问题,要有人出来承担责任......我们吃过太多烂尾的亏,怕了,不想吃二茬苦、遭二茬罪。
这三点期望要求不过分吧?
我已经咬着牙尽可能冷静了。
买房时有人告诉我要给房子交维修基金,没有人告诉我还要交养老金。现在我想追问一句:如果不给房子交养老金,房主就变成了房子的不孝子孙么?
很多人以为房产是不动产,“风雨不动安如山”,是人生最大的靠山,现在反过来了,自己变成了靠山的靠山。
靠!
图片
|原创作品·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