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自序》,是蒲松龄为自己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所作的序言。这篇序言不仅提供了关于蒲松龄创作背景的信息,还揭示了他的创作动机和对人生的感悟。
蒲松龄在序言中通过与古代诗人屈原、李贺等人的对比,确立了自己作为一位志怪小说家的身份。他提到自己“才非干宝,雅爱搜神”,表达了对搜集奇异故事的兴趣,同时也承认自己并非干宝那样的才子,但依然对神怪故事充满了热情。
蒲松龄通过讲述自己从小羸弱多病、长大后命运坎坷的经历,反映出他对人生艰难的认识。他用“门庭之凄寂,则冷淡如僧;笔墨之耕耘,则萧条似钵”这样的句子,形象地描绘出自己清贫的生活状态。这种自述不仅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感,也让读者能够体会到作者创作时的孤独与坚持。
文中通过“有漏根因,未结人天之果;而随风荡堕,竟成藩溷之花”,蒲松龄表达了一种对于个人命运无法掌握的无奈感。他将自己比作落花,暗示了即便有理想也无法逃脱现实的束缚。
蒲松龄在序言中流露出的情感是真挚而深刻的,无论是对自己身世的感慨,还是对未来作品命运的担忧,都表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结尾部分“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更是表达了作者渴望得到理解的心情。
披萝带荔
披萝带荔,三闾氏感而为骚;牛鬼蛇神,长爪郎吟而成癖。自鸣天籁,不择好音,有由然矣。松落落秋萤之火,魑魅争光;逐逐野马之尘,魍魉见笑。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编。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夥。甚者:人非化外,事或奇于断发之乡;睫在眼前,怪有过于飞头之国。遄飞逸兴,狂固难辞;永托旷怀,痴且不讳。展如之人,得勿向我胡卢耶?然五父衢头,或涉滥听;而三生石上,颇悟前因。放纵之言,有未可概以人废者。
译文:披挂着藤萝与薜荔,三闾大夫屈原因此感叹而写下了《离骚》;如同牛鬼蛇神般奇异的事物,唐代诗人李贺因之吟咏成癖。自然的声音自行发出,不选择美好的音调,这自有其道理。孤零零的秋萤之光,与鬼怪争辉;追逐野马尘埃的景象,让鬼怪见了发笑。
我的才华不及干宝,但喜好搜集神怪之事;性情上与苏轼相似,喜欢人们谈论鬼怪故事。每当听到这些故事便记录下来,于是渐渐积累成了这部书。时间久了,各地的朋友通过信件寄来各种奇异的故事,因此好的材料不断汇集,积累的数量越来越多。甚至有些情况是:虽然不是蛮夷之地,但发生的事情比那些野蛮地区还要奇特;明明就在眼前,却比传说中的飞头国还要诡异。
我的思绪飞扬,狂妄之情难以掩饰;始终怀着旷达的心胸,痴心也不隐瞒。像这样的人,难道不会对我哈哈大笑吗?然而,在众人面前,可能会被认为听信谣言;但在三生石上,却能够领悟前世的因果。即使是放纵之言,也有不能一概而论的地方。
点评:蒲松龄将自己与古代诗人屈原和李贺相提并论,表达了自己对于超自然现象的兴趣和对文学创作的热爱。通过“披萝带荔”和“牛鬼蛇神”等形象,蒲松龄不仅传达了他对神秘事物的向往,也揭示了他试图通过这些故事来探讨人性和社会现实的目的。
此外,蒲松龄在文中也流露出对自己作品可能遭到误解的担忧,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创作理念,这体现了他作为一个作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这篇序言,我们可以感受到蒲松龄对于创作《聊斋志异》的热情及其背后深层次的文化思考。
松悬弧时
松悬弧时,先大人梦一病瘠瞿昙,偏袒入室,药膏如钱,圆粘乳际。寤而松生,果符墨志。且也,少羸多病,长命不犹。门庭之凄寂,则冷淡如僧;笔墨之耕耘,则萧条似钵。每搔头自念,勿亦面壁人果吾前身耶?盖有漏根因,未结人天之果;而随风荡堕,竟成藩溷之花。
译文:在我出生时,我的父亲梦见一个病瘦的僧人,袒露右肩走进屋中,他的右乳旁贴着一块铜钱大小的药膏。父亲醒来后,我就出生了,果然在我的右乳旁有一颗黑痣,与梦相符。而且,我从小身体虚弱,经常生病,长大后命运多舛,不如他人。
家门庭冷清,如同僧侣的生活一样寂寞;以笔墨为生计,生活贫困,就像托钵的和尚一样。每次挠头自问,难道面壁修行的人真的是我的前身吗?大概是因为我有未断的尘缘,未能在人天之间结出善果;而是在随风飘荡中落入了世俗,最终成为了贫贱之花。
点评:蒲松龄在这里通过对自己出生时的奇异梦境和一生经历的简述,表达了自己对于命运的无奈和对人生际遇的感慨。他将自己与僧人相联系,暗示了自己与宗教或超脱世俗的某种关联,这与《聊斋志异》中大量涉及神鬼故事的主题相呼应。
蒲松龄用“病瘠瞿昙”来形容梦中的僧人,既点出了梦境的神秘色彩,也暗示了自己命运中的某种宿命感。而“药膏如钱,圆粘乳际”的细节描写,则进一步增强了这一梦境的真实性,仿佛是对未来的一种预言。实际上,这样的梦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往往被视为预示未来的征兆。
“少羸多病,长命不犹”这句话不仅描述了蒲松龄的生理状态,还隐含了他精神上的痛苦。这种身体上的虚弱和精神上的困顿相互交织,构成了蒲松龄一生的基调。而“门庭之凄寂,则冷淡如僧;笔墨之耕耘,则萧条似钵”的比喻,则形象地刻画了蒲松龄生活的清贫与孤独,同时也反映了他作为文人的执着与坚韧。
“有漏根因,未结人天之果;而随风荡堕,竟成藩溷之花”这句话,从佛教的角度来看,表达了蒲松龄对于自己未能达到更高精神境界的遗憾,以及对世俗生活的无奈接受。通过这样的表述,蒲松龄不仅传达了自己的人生体验,也为《聊斋志异》增添了一层更深的哲理意味。
茫茫六道
茫茫六道,何可谓无其理哉!独是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瑟瑟,案冷疑冰。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嗟乎!惊霜寒雀,抱树无温;吊月秋虫,偎栏自热。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
译文:在这茫茫的六道轮回之中,怎能说没有它的道理呢!只是在深夜里,灯火昏暗闪烁,似乎就要熄灭;在寂静冷清的书斋里,书桌上冰冷得像冰一样。将一点点积累起来的东西汇集起来,妄图续写幽冥世界的记录;一边饮酒一边挥笔,仅仅写成了这本孤愤之书。
寄托情感的方式如此,也足够让人感到悲伤了!唉!遭受严霜惊吓的寒雀,抱着树木却得不到一丝温暖;对着月亮哀鸣的秋虫,依偎着栏杆自己取暖。理解我的人,恐怕只有在那幽暗森林和黑暗边界之间了吧!
点评:蒲松龄通过描绘夜晚书房的景象和自身心境,表达了他对人生遭遇的感慨以及对文学创作的执着。他将自己置于宇宙秩序(六道轮回)之中,反思个体的命运,并试图从中寻找意义。
“茫茫六道,何可谓无其理哉!”这句话表明了蒲松龄对宇宙规律的认可,即使个人的命运看似无常,但仍然遵循着某种内在逻辑。接下来的描写——“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瑟瑟,案冷疑冰”——则是对作者创作环境的具体描绘,通过这些细节,读者可以感受到蒲松龄在创作过程中所面临的艰苦条件和孤独心境。
“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这里,蒲松龄自谦地将自己写作的行为比喻为“妄续”,表明他对自己的工作既有信心又有谦逊的态度。他意识到自己是在从事一件超越常人认知范围的工作,这份工作不仅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也是对个人情感的宣泄。
“寄托如此,亦足悲矣!”蒲松龄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他认为自己将情感寄托在这样的创作中,本身就足以令人感到悲伤。这反映了他对于自己处境的一种深切同情,同时也显示了他对于文学创作背后意义的深刻理解。
最后,“惊霜寒雀,抱树无温;吊月秋虫,偎栏自热。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这部分文字运用了生动的比喻,通过自然界中脆弱生命的对比,表达了蒲松龄对于知音的渴望。他认为在这个世界上,真正能够理解他的人也许只有那些存在于想象中的神秘存在——“青林黑塞”之间,这暗示了他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以及对精神共鸣的追求。
更新于:21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