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欧洲回来有几天了,主要在统计下篇要说的网格收割实际收益,并为下周阿联酋马代之旅做准备。
西葡有很多人文话题可叨叨,等空了再聊,今天先聊个很多人关心的——
不时有人问,力哥有钱有时间,娃还要留学,现在环境这么差,为啥不直接润了?
2年前上海解封后,这话题一度很火,当时我写过一篇《润》,从专业角度解释了移民规划是件需慎重考虑,长远打算的重大人生选择。
相比两年前,眼下经济形势更糟,更多人从单纯对口罩不满,上升到对长远国运看衰。
墙裂建议对现实不满,有润的冲动的小伙伴,好好回顾下《润》。
通用大道理那篇都说透了,今天聊聊我的个人想法。
即使关笼子的那两个半月,我也没下定决心润,因为生活不只是意识形态,政见不能当饭吃。
我常对时局阴阳怪气,那是因为作为中国人,我深爱我的祖国,希望她向着我觉得对她好的方向发展。
去年去了日韩,今年先去澳洲,又去欧洲,马上还要去美国,一路走下来,相比国外,至少有三条,我觉得中国有巨大且短期不可替代的优势。
一是生活便利
比如你绝大部分亲友和人际关系都在国内,随时可找他们出来吃饭喝茶,国外就只能微信视频。
再如国内有母语环境,对于40岁的中年人来说,就算外语练得再溜,母语环境的亲切感和便利性还是无法替代。
还有便捷的外卖、快递,满大街的便利店,完善的公交系统,乃至医院、公园、运动场馆……这些公共服务设施的密度和硬件质量在世界范围内,都算领先了。
二是饮食习惯
意识形态不能当饭吃,能当饭吃的是中餐!
国外中餐馆难找,在华人聚居的唐人街,中餐馆不少,但口味正宗的还是少。
这次在西葡,就没吃到过一家“正宗”中餐,粤菜不够粤,川菜不够川,浙菜也不够浙,主打一个穿越混搭……
因为当地中国移民少,顾客多老外,只能按洋大人需求,以西餐风格和口味制作。
几乎每家中餐馆都有老外拿着刀叉把一个巨大的春卷切碎(当成西餐中的副菜Side Dish),慢慢吃……
中式汤饮也都是小碗装一人份,看起来特别小家子气。
中国菜,粤菜最清淡,闽菜其次,江浙居中,川湘菜口味偏重,但和洋人的菜比,都算清淡了——虽不怎么辣,但要么齁甜,要么很咸,甚至咸到发苦——吃完都要狂喝水!
西班牙早午餐时段,营业的饭店几乎都是小吃店Snack,主打各种齁甜面包夹各种肉,能吃上Spaghetti和Paella的都要1、2点后才开门。
steak动不动就给你来一份零分熟罗勒味凉拌生牛肉……
后来我发现,实在找不到蹩脚中餐/日餐/亚洲混合餐,吃KFC都比吃正宗西餐舒服……
最近放暑假,我一朋友带娃从欧洲回来,说娃最大期待就是喝国内各种新鲜茶饮,每天换着喝不重样,这在欧洲还很少见,人家要么可乐雪碧,要么各种运动饮料,哪有给你现做的。
小时候不懂事,总觉得世界那么大,为啥爸妈下馆子只带我吃中餐?
如今走过很多国家后才发现,要说在吃上的讲究(也是一种卷),我们谦称第二就没谁敢说第一,更何况从小被父母喂大的中国胃,也不适应洋人口味……
西方和东方餐饮习惯实在差太远,夹在中间的印度和两边都差很大……
西方人经常分不清中日韩,统称亚洲菜,一家亚洲餐馆可能同时供应寿司、饺子、小笼包、石锅拌饭、扬州炒饭、乌冬面和冬阴功汤……
发达国家中,也就日韩新口味相对容易接受。
但韩国哪怕西餐馆都摆着“尊贵”的泡菜和辣萝卜,南洋菜随时散发着一股香料和咖喱味,日本拉面比兰州拉面还齁……
欧美日还有一类死贵的食材——新鲜蔬菜!
最主要原因还是肉类甚至水果都能利用冷链运输实现全球外包,但绿叶菜很难外包,别说放一周,放个两三天就不新鲜了,而欧美人生活习惯是一周去一次超市把下周食材一次性采购回来。
而本地化蔬菜生产又涉及精细化栽培,不像种粮食或养猪,可利用现代农业技术大规模生产,成本自然更高。
当然,这和西方文明发源地的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干燥)不太适合种植绿叶菜也有关,导致人家祖先食谱上,绿叶菜从来都是可有可无的陪衬。
而中国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北方冬天寒冷,但发明大棚技术给绿叶菜保暖,农村遍地都是绿叶菜,给城市供给也特别方便,自然价格便宜。
欧美菜场里的蔬菜品种也少,常见的就番茄、土豆、黄瓜、胡萝卜、白菜、包菜、芸豆、西蓝花这些,很少有真正的绿叶菜。
经常能看到西方甚至印度/阿拉伯菜单上,就算有米饭,配菜也只是单纯的肉。
日本稍好些,会放两根菜点缀下。
这在中国人食谱上,完全不可想象!
中国人最差的盒饭,也是一荤一素好不好!
当然,在悉尼洛杉矶温哥华这些有大量新华人移民聚居的大城市,找到好吃的中餐并不难,但又要说到第三个问题——
物价
一个地方物价主要分在地服务业和外包制造业。
外包制造业可以发挥经济全球化优势,主要取决于海运成本和关税,过去大量商品Made in China就是因为我们够便宜。
现在一是中国自身制造成本快速上升,二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为避免本国经济过于依赖中国制造,主动提高关税,降低中国商品竞争力。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导致这些国家进口商品的成本也在提升。
在地服务业主要看人力成本和房价/房租。
发达国家普遍高工资高税收高福利,房价也不低,去发达国家旅游,主开销是吃饭、交通、住宿,就会感觉物价超贵。
可外包的制造业商品,比如服装、家电、汽车,就不会觉得那么贵。
而一些本地特色食品/纪念品/奢侈品无法外包,又免去运费和关税,反而比国内便宜。
口罩开始,中国经济节奏就和世界反着来。
2020年我们国内经济一片繁荣,无需超发货币,欧美则凄风惨雨最糟糕,超发货币救经济。
21年,特别是22年后,国内经济疲软,出现通缩迹象,被迫开闸降息。
欧美则更快走出疫情困扰,却被高通胀搞得焦头烂额,持续加息。
之前去日韩澳,都感觉以食品为代表的物价,比国内贵3-5倍。
这次在西班牙,感觉更强烈。
和6年前去欧洲比,物价至少贵了50%-100%。
人均100连吃饱都难,人均200才能基本吃饱,要吃稍微好点,人均500起。
还有个典型是门票价格。
我看网上帖子,很多景点几年前价格只有现在一半。
几个月前做攻略时一个价格,临出行发现又涨价……
西班牙随便看个教堂,可能门票就要上百块人民币,两三百的也不少见。
把巴塞罗那圣家堂和高迪那堆奇形怪状的房子都给逛一遍,少说一千多。
同等级别城市同等地段同等装修水平的酒店,也是国内2-3倍。
更别说停车费,动辄上百,至少4倍起!
测试某地购买力平价最有效的方法是看一瓶可乐或一个麦当劳巨无霸牛肉堡价格,刚需+全球通行。
便利店/自动售货机500/600ml标准瓶装可口可乐,欧洲1.5-2欧,美国1.5-2刀,澳洲2-2.5澳刀,日本200丹,国内则是2-3元,差距不是一般大。
最搞笑的是,我在一家家乐福express(介于大卖场和便利店之间的小超市)买水,买冰柜里拿出来的水,还要额外加0.2欧“冰冻费”,这在国内都购买一瓶水了!
当然,我在超市看到最便宜的可乐只要0.8欧,但国内超市优惠价也只要2块,依然是3倍!
其实全世界人民痛苦都一样,永远抱怨“三件套”:物价飞涨、工资不涨,工作难找!
欧洲经济现在也不好,政府又要搞高福利,欧盟各国的增值税VAT标准税率都在13%+,最高的有20%+,有华人饭店老板和我吐槽,今日不同往昔,辛辛苦苦赚点钱,都给政府打工了……
前些年要不停掏钱养中东难民,社会治安越来越差,现在又要掏钱帮乌克兰打仗,所以西方各国国内民意都在走极端。
一部分白左坚定贯彻自由民主平等人权这些普世价值,一天到晚高举高打女权主义+LGBTQ+声援巴勒斯坦+让世界充满爱,另一部分日子越过越糟心的说滚你丫的圣母婊,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优先!
国内这些年,左右两派反一反,差不多也越来越极端,要么什么都是中国好,要么中国什么都不好……只是不能上街溜达,网络舆论也被压着,大家感觉没那么明显。
我如果要润,不可能去打工赚钱,而是去享受生活,但在国内赚的钱,花四五倍物价去国外消费,还很难吃上正宗中国菜和新鲜蔬菜,晚上下楼溜达想找个便利店都难……
一想到这些,就打起退堂鼓~
如果你本身物欲低,吃得起苦,与其在卷死人的国内苦逼打工,还不如去国外打工。
中国人越少的地方越不卷,同样苦逼付出,收入没准能翻三五倍。
在国外省吃俭用,攒钱给国内家人用,或以后回国自己享受,才符合理财之道。
这道理和刚把日股搞崩的套息交易一个理,日元零利率,就借日元买日本资产。
美元利率高,把人民币资产换美元资产投也是一个理,只不过要考虑汇率风险。
中国现在大概只有三大件明显比发达国家贵。
一是房价。
过去这些年超级大放水,欧美日韩新房价都在UpUp,但还是没法和我们的窜天猴比!
不仅看房价收入比,我们贵得离谱,只看汇率换算后的房价绝对值,我们大城市房价也还是贵!这两年跌了那么多,依然贵!所以我们租售比才会那么低!
二是进口奢侈品。
我们自己生产不出来,又是富人专供,国家当然要收重税。
三是民办双语学校特别是国际学校学费,尤以上海为最。
讲真,中国最顶级的国际学校,几乎都集中在上海,北京深圳都还差一点,其他城市就别考虑了。
每年学费少则十多万,多则三五十万,放到欧美看都不便宜。
同样教学质量(全英文教学),放到泰国马来西亚的国际学校,价格还不到上海一半。
但二和三,与普通老百姓没啥关系,关键还是房价。
这两年房价大跌极大抑制居民消费欲望和对未来预期,真的很痛很痛。
但谁叫房价一涨20年,伸头一刀,缩头一刀,早晚要来的。
只是时代对每一代人的命运安排,并不公平。
70后结婚正好赶上房价上涨前夜和起步阶段,胆子大的,20年前都靠买房一夜改命!
80后夹在中间,既享受到楼市红利,也背上了沉重房贷。
90后比较悲催,基本没享受到房价上涨好处,却在房价赶顶阶段,以极高利率,掏空六个钱包,为70、80后的财富跃迁买单……
如今00后赶上一个新时代,房价不涨了,也不急着买房,可以留出更多钱,做自己想做的事了。
更新于:2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