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色
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不向国家领取金钱。孔子说:“赐(端木赐,即子贡),你错了!圣人做的事,可用来改变民风世俗,教导可以传授给百姓,不仅仅是有利于自己的行为。现在鲁国富的人少穷人多,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后来,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这个故事是否足以对照今天的中国 我认为足以,子路的行为是在倡导一种规则,即善有善报,付出就应该得到回报。社会秩序要靠规则来维持,无论何人、何事都应该遵循规则,规则一旦打破,社会必将陷入混沌。孔夫子洞察人性,知道如若好心人没有得到嘉奖,那么愿意做好事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反观中国,“扶不扶”、“救不救”的问题曾一度成为国人的难题。有因为扶起街边摔倒的老人而被碰瓷索赔的人,有救起落水儿童被要求付精神损失费的人,这样的新闻数不胜数,以至于路边真正摔倒的老人没人扶,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也得不到及时的帮助。社会秩序被破坏的千疮百孔,好人也随之越来越少,作为社会成员,我们要做的正是维护秩序,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简单的道理却可以让社会正向发展,人非圣贤,广大群众也不会对只有付出却没有现实效益的事情趋之若鹜。若没有正确的对好人好事的嘉奖制度,那么那些好人也会慢慢心寒。社会秩序便是保持公平的,现今中国,在这一方面做的越来越好,所以每位社会成员都应该“能帮则帮”,热心助人。
从孔子对子贡赎人与子路受牛两件事的不同态度来看,我们也可以有所启发。道德其实应该是一个人人都能够做到的无损于己的而又有利于人的概念,将道德水平提高,做有利于他人及社会的事,不求回报却常常会得到他人感恩图报的心,不也很温馨吗
往期回顾
第341期|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第342期|父兮生我,欲报之德第343期|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主编:吴倩 薄雯雪
文字:静世杰
排版:郭丽华
图片来源:百度
内蒙古鸿德文理学院
问一个孔子的典故,故事的大概是这样的,孔子的学生助人为乐了,他们给了他一头牛,学生没拿,孔子说应该拿
貌似是这个故事,出处《子贡赎人》,出自《吕氏春秋·察微篇》。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於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鲁人必多拯溺者。翻译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 (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不(向国家)领取金钱。孔子说::“赐(端木赐,即子贡),你错了!圣人做的事,可用来改变民风世俗,教导可以传授给百姓,不仅仅是有利于自己的行为。 现在鲁国富的人少穷人多,(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子路赎人子贡受牛典故
子路赎人子贡受牛典故如下:
“子贡赎人、子路受牛”的故事,出自《吕氏春秋》:
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如果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可以到国库报销赎金。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在国外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拒绝收下国家赔偿金。孔子知道后说:“子贡做错了。从今以后,鲁国人将不会从别国赎回奴仆了。向国家领取补偿金,不会损伤到你的品行;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夫子见微知著,洞察人情,实在是了不起。
“子贡赎人、子路受牛”的故事,很耐人寻味。
按照常理,子贡品德多高尚,用自己的钱赎人,拒绝国家赔偿金,做了一件大好事,应该被树为道德模范;子路就不是玩意了,救个人,别人送他牛,他居然欣然接受,简直就是一个财迷。
我们是这么想的,古人大概也是这么想的。
可是,孔子却狠狠地批评了子贡,好好地表扬了子路。看看孔子的理由,我们不得不佩服,孔圣人说得真对!
孔子的观点,即便放在今天,也一点都不落后。
两个故事,分别讲的是不同的处理方式,你看懂了吗?他们分别说明了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就是现在社会最常发生的:做好事,到底能不能求回报?
从小父母就教育我们要听话,要照顾弟弟妹妹,不能做不听话的小孩,否则就不要你了;上学后老师教育我们要听话,好好学习,帮助他人;工作后社会公德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好人,奉献自己照亮他人,舍已为人不求回报。
是的,我们一直生活在为他人着想的世界里,如果自私就不是好人,如果做了好事不能要别人的回报,现在我想问问大家,这样真的对吗?一味的为他人自己快乐吗?
按道理讲,一个人做了好事,应该是有回报的。比如子贡赎人,国家给你赔偿金;比如子路救人,别人给他一头牛;即便是让个座,也应该得到一句“谢谢”。可是,我们为什么觉得子贡拒绝国家赔偿金做得对?为什么认为子路救人收下一头牛做错了?
人们常常歌颂好人做好事的“伟大”,但一听说被给予了物质奖励,就立马持否定和质疑的态度。似乎,好人做好事,只有不求回馈才伟大,如果一旦被进行了物质奖励,那么这种好人好事将黯然失色,也不再值得被颂扬。真的是这样吗?
这样的宣传导向,这样的思想观念,究竟对不对?
做好事不求回报,的确是一种美德,但这种美德是“私德”,你个人可以这么做,但如若要求人人都这样做,把个人的私德当作公德,把道德的标准无限拔高,反而会让有心做好事的人望而却步,闻道德而色变,进而远离道德而去!
如果真的将子贡树为道德模范,大肆宣传,再将子路树为反面典型,大肆鞭挞,我估计,在国外赎人的人会越来越少,主动救人的人也会越来越少。
这个结果,可能是我们绝对没有想到的。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明白的道理,我们怎么还不明白呢?
这样的结果,今天还在发生着。
子贡赎人文言文阅读
1. 子贡赎人的译文 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如果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可以到国库报销赎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端木赐)在国外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拒绝收下国家赔偿金。孔子知道后说:“子贡做错了。从今以后,鲁国人将不会从别国赎回奴仆了。”
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夫子见微知著,洞察人情,实在是了不起。
2. 子贡赎人的原文 鲁国之法1,鲁人为人臣妾2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3。子贡4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4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5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6赎人矣。”
子路7拯溺者,其人拜8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3. 《智囊》中的《子贡赎人》的翻译 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 (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不(向国家)领取金钱。孔子说::“赐(端木赐,即子贡),你错了!圣人做的事,可用来改变民风世俗,教导可以传授给百姓,不仅仅是有利于自己的行为。 现在鲁国富的人少穷人多,(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希望对你有帮助。
4. 《智囊》中的《子贡赎人》的翻译 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 (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不(向国家)领取金钱。孔子说::“赐(端木赐,即子贡),你错了!圣人做的事,可用来改变民风世俗,教导可以传授给百姓,不仅仅是有利于自己的行为。 现在鲁国富的人少穷人多,(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希望对你有帮助。
5. 《子贡赎人》的答案 1.qie(4)yi(4) zhun(1)zhun(1)jiao(4)dao(3) ji(2)yu(3)括号里的数字是声调
2.走马观花(个人觉得是,因为都是没有深究,只是敷衍了事的意思)
下马看花,精业求精,脚踏实地
3.读书好:读书能让人获取知识,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丰富精神世界,与此同时,还能从中获得乐趣.
好读书:对读书要持有孜孜不倦的态度,把读书作为重要的事情对待.喜好和热爱读书,培养阅读兴趣。
读好书:选择阅读适合自己,有文化内涵的书籍,而不是信手捏来任何一本书,就是值得细读的.
4.只要 就(一旦 就,觉得这个答案也可以,并且还和下句对仗)
5.乐此不疲:被你所读的书籍的内容深深吸引,即使阅读再长的时间感受到的是快乐,而没有一点疲惫的感觉.
潜移默化: 你的修养和素质逐渐被你所读的书所影响,从而得到提升和升华.
6.人人都会读书,因为书给予人们的实在太多 (觉得题目的意思就是想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7.适合孩子阅读的课外书,有助于开拓他们的眼界,增长知识,丰富想象力.作为家长,您可以在您的建议,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书.适当的阅读,对于孩子的学习是有帮助的.
8.读书美化了人的灵魂,如追随品德崇高的圣人.(使精神更加崇高)(你加点字没标出来,我估计题目是这样,应该是接一句对仗的话吧。)
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
6. 子贡赎人 短光答案 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的,可以到国库中报销赎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端木赐)在国外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拒绝收下国家赔偿金。孔子说:“赐呀,你采取的不是好办法。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本国同胞赎身了。你如果收回国家的补偿金,并不会损害你的行为的价值;而你不肯拿回你抵付的钱,别人就不肯再赎人了。”
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说:“这下子鲁国人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孔子能从细小处看到结果,这是由于他对事物的发展变化观察得远啊。
这就是所谓“子路受而劝德,子贡让而止善”道理。
7. 子贡赎人 本段出处
《子贡赎人》,出自《吕氏春秋·察微篇》。
本段原文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於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本段翻译
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 (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不(向国家)领取金钱。孔子说::“赐(端木赐,即子贡),你错了!圣人做的事,可用来改变民风世俗,教导可以传授给百姓,不仅仅是有利于自己的行为。 现在鲁国富的人少穷人多,(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注释
1)为臣妾:做奴隶。2)府:指国库。3)赐:子贡的名。4)子路:孔子的学生。5)于:在。6)举:做。7)移:改变。8)施:给予,传授。9)适:适合。10)寡:少。11)臣妾:古时对奴隶的称谓,男称臣,女称妾。12)子贡: 孔子的学生。13)损:损害。14)复:再。15)之:的。16)易:改变。17)而:表承接。18)拜:感谢。19) 法:法令,法规。20)而让其金:拒绝
编辑本段释义
鲁国有一道律法——凡是有见到鲁国人在他国沦为奴隶者,自己垫钱将其赎回,可从鲁国领取赏金报酬。
很多被人当做牛马使唤的鲁国人奴隶因此而获救。
子贡也赎回了一个鲁国人,却不去接受赏金,鲁国上下听说这件事后纷纷称赞他重义轻财。子贡也觉做了善事而不求财物回报是更高的善举,因此十分得意。
他的老师孔子听说了这个消息,却十分生气,对子贡说:“你作这件事实在愚蠢啊!”子贡既委屈又疑惑,不懂孔子为何骂他。孔子说:“你仍然不明白道理啊。你只看到了现在,却看不到未来。只看到了眼前方寸,却看不清大局整体。让我来告诉你失误之处吧。鲁国人被人赎回,赎人者领取应得的酬报,这是平衡的规矩道理。奴隶获救,救人者也被人称赞,也能得到应得的酬劳。现在你把它打破了,日后人们赎回奴隶,若领取赏金,可能会受到别人的嘲笑,被当做贪财之人。若不领取赏金,虽然会得到称赞,但却会白白蒙受金钱损失,鲁国富翁少,平民多,许多平民是难以承担这些损失的。这么一来,救了奴隶后,要么被人嘲笑,要么自己蒙受损失。长此下去,大家恐怕都会故意对受苦的奴隶视而不见,谁愿意再去救人呢?
子贡听完,羞愧不已。
子路又救了一个溺水的人,被救的人很感激,要送一头牛给他,子子路收下了。
孔子听说之后,非常高兴,说道:“从此之后,再见到溺水的人,必定人人奋力相救。”
更新于:1个月前